第四节 求真务实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805
T 浏览字号
第四节 求真务实
〖题解〗
“不诚无物”,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具备真实这一特征。万物以真实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万物均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运行,绝不作任何遮掩和伪饰。人道取法天道。人道之诚,来源于天道之诚。
汉代班固编纂的《汉书》里有“实事求是”之语。“实事”指的是客观实际存在着的事物, “求”是去探求、去发现, “是”指的是客观事物真实的规律、特性。与实事求是相背离的现象就是“假、大、空、繁、浮”。求真务实就是跳出“假、大、空、繁、浮”的陷阱。“假”就是虚假,不真实。“大”就是夸大事实,虚报浮夸,或者将具体的问题上纲上线,不谈问题,只谈理论。“空”就是空想、空谈、清谈、玄谈,不切实际,玩弄空洞的概念与抽象的词语。“繁”就是繁乱,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编织复杂的概念与言语之网,使人身陷其中而远离实际。“浮”就是浮躁,不踏实,缺乏坚定的意志和持久的努力。
求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通过调查了解事实真相,拒绝虚假的理论,清除虚假的信息。我们生存在一个由真假信息混杂的世界中,生存于真理与谬误并存的世界,生存于各种真实事物与虚假现象的包围之中。如果我们丧失分辨能力,没有求真的本领,我们将难于生存。通过调查、实践、践行直接进入到事实之中,接触到事物的方方面面,并且透过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将事实与信息相对照,才能辨别信息的真假。
务实:面对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尊重事实,遵循客观规律,树立行动目标,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可行性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执行有力,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产生实效,并通过评价结果,总结利弊得失,主动承担责任。
求真务实需要消除以下几种障碍:1、“唯上”:以权威人物的思想、言论、意志、利益作为判断真假、是非、善恶的标准。2、“唯书”:以书本上的思想、理论、结论作为判断真假、是非、善恶的标准。3、“唯心”:以自己心中的成见、观念、空想作为判断真假、是非、善恶的标准。4、“唯名”:以名义、概念、名誉、辞藻作为判断真假、是非、善恶的标准。5、“唯我”:以自我的私利、欲望、习性作为判断真假、是非、善恶的标准。
〖圣贤经典〗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汉]王充《论衡•薄葬》)
【译】 事情有了效果验证,就更明确了;言论有了证据,就更确实了。
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
([汉]徐干《中论•考伪》)
【译】 名称是用来命名事物的,事物确立了,名称就随之产生了;不是名称确立了之后事物才跟着出现。
(链接案例:《董狐直笔》)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卦》)
【译】 君子提高道德,建立功业。忠于职守,取信于民,这是为了增进道德;言论树立真实的原则,这是为了建立功业。
(链接案例:《张炯的证言》)
(链接案例:《崔杼弑君》)
能必副其所。([清]王夫之《尚书引义•召诰无逸》))
【译】 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链接案例:《画鬼最易》)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第三十八章)
【译】 有大志向的人置身于淳厚之中,不置身于轻薄之中;置身于实在之中,不置身于虚华之中。
(链接案例:《康甄务实》)
行必核其真,然后贵之;言必核其真,然后信之;物必核其真,然后用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九》)
【译】 对于所作所为,必须核实是真诚的,然后才可以推崇;对于言谈,必须核实是真实的,然后才能相信;对于物品,必须核实是真实的,然后才能使用。
(链接案例:《华盛顿邮报》)
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
【译】 言论必须有三个方面的验证。哪三个方面呢?墨子说:有考察它的来源,有考察它的本原,有用之于实践。从何处考察它的来源?它来源于古代圣王的事迹。从何处考察它的本原?向下考察百姓耳闻目睹的事实。在什么地方用它?把它用在刑罚政务上,从中观察国家百姓的利益(是否实现)。
(链接案例:《道听途说》)
世之病讲学家者,其说有二,曰伪,曰腐。伪者,行不顾言;腐者,学不适用。([明]吕坤《去伪斋集•杨晋庵文集序》)
【译】 人们说学问家的毛病有两种,一是虚伪,一是迂腐。虚伪,就会言行不一;迂腐,学的东西就不能灵活运用。
(链接案例:《鲁国儒士》)三个“不知道”
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大戴礼记·礼察》)
【译】 听取别人言论,一定要用所谈论到的事情作验证,那么谈论它的人就不敢乱说了。
(链接案例:《道听途说》)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链接案例:《装饰的鱼竿》)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