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言而有信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802
T 浏览字号
第五节 言而有信
〖题解〗
“言而有信”主要是讲在人与人相处之时,群体与群体相处时,讲真话,道实情,言行一致,对别人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订立的合约一定要履行。“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表现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情怀。为确保承诺的神圣性和严肃性,提高约定的可信度,约定双方借助一定的仪式恭请神灵作为见证,对神发誓,歃血为凭,这便是“盟”。
言行一致,是指说的话和做的事相一致,朱熹说“信是言行相顾之谓”。漂亮的词语放在书里,任何人都可以去找到大量的漂亮的词语来美化自己、包装自己,以便给人们留下好的印象,或者以此得到种种好处,但实际上,并没有按这些漂亮的词语的要求去做,就出现言行不一致的情况。
谨慎承诺,以严谨的态度订立合约,一定要认真考虑以下三个要素:第一,自己所许的承诺或订的合约是否具有可行性,既要看到有利的因素,也要看到不利的因素。第二,自己所许的承诺或订的合约是否具有真实性,不说谎话、大话、空话。第三,自己所许的承诺或订的合约是否具有道义性,是否合法。如果是因为不可预知的客观原因导致承诺不能兑现,合约不能履行,就要向对方道歉并主动赔偿损失。长期践行“言而有信”,日日如此,持续产生作用,才能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作了承诺不兑现,订了合约不履行,主要是意不诚、心不正,受到利益的引诱。道德高尚的人,才不会口是心非,阳奉阴违,不做坑、蒙、拐、骗之事。
〖圣贤经典〗
圣人之诺己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义则诺,不义则已,可则诺,不可则已。故其诺未尝不信也。( 《管子•形势解》)
【译】 圣人的承诺是这样的,先考虑道义,来决定是否同意。符合道义就承诺,不符合就算了。能做到就承诺,不能就算了。所以,圣人的承诺没有不被相信的。
(链接案例:《百年爱心契约》)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译】 真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真实。
(链接案例:《情同朱张》)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译】 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讲信用。
(链接案例:《詹谷守诺十年》)
(链接案例:《狼来了》)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清]李毓秀《弟子规》)
【译】 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得不够确切,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链接案例:《曾参杀猪》)不守诺的和尚
轻诺必寡信。(《老子》第六十三章)
【译】 轻易许诺,必定很少守信用。
(链接案例:《商人之死》)
言行相符,始终如一。(《梁书》卷四十一《列传第三十五》)
【译】 言与行相符合,始终一致。
(链接案例:《张思光的瘦马》)毕沅重信
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宋] 袁采(《袁氏世范•处己》)
【译】 答应别人的承诺,一丝一毫也不能少;与别人约好的时间,一定要遵守不能晚到。
(链接案例:《染血的玉玺》)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
【译】 嘴上能够说出来,就能身体力行,这是“国宝”。不善言辞,却能身体力行,这是“国器”。善于言辞,却不能身体力行,这是“国用”。嘴巴上说好的,行为上却是恶的,这是“国妖”。治国者应当敬重“国宝”,爱护“国器”,任用“国用”,除去“国妖”。
(链接案例:《一饭千金》)孔明重承诺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译】 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链接案例:《晋文公三天退兵》)
言行一致,表里相应,遇事坦然,常有余裕。( 《性理大全书》卷六十五)
【译】 言语与行动保持一致,表面与内心相应,遇到事情很坦然,游刃有余。
(链接案例:《王永庆的股票》)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汉]桓宽《盐铁论•非鞅》)
【译】 说话是很容易的,但做起来就难了。所以贤德之人踏踏实实地建立功勋,而不是只讲空洞之语。(鞅[yāng]:羁绊。)
(链接案例:《进士娶盲女》)
君子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
([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译】 君子所说的话一定是能够做到的,然后才说;君子所做的事一定是可以告诉他人的,然后才做。
(链接案例:《张孝基还财》)
(链接案例:《少年梁灏》)
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作不做。(《朱子语类》卷十五)
【译】 要知道自己的见识是真还是假,心意是诚还是不诚,主要看自己做还是没有做。
(链接案例:《诚信的孩子》)
(链接案例:《张去华烧契约》)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