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择善而执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830
T 浏览字号
第六节 择善而执
〖题解〗
“择善而执”,就是不断地选取良善心念、良善行为、良善事物而加以固守坚持,并持之以恒,长期积累,就向着至诚的境界迈进了。《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人的道德品质,首要的特征就是真实存在。道德品质如果不是真实存在,就是虚伪的。在五常之中,“仁、义、礼、智”,必须是真实的才存在。如果只讲仁、义、礼、智,而不讲信,那么,仁、义、礼、智都会变为虚伪的东西。诚信,可以使我们的道德保持其真实性,可以使我们的言行保持其真实性,可以使我们的人际关系保持其真实性,可以使我们所创造的价值保持其真实性。
“信”与“仁”:诚信必须与仁爱相结合。人心分为两种,良善之心与邪恶之心。行为分为两类,善行与恶行。良善之心与善行,是与人的善良本性相一致,所以良善之人常常能做到诚信。邪恶之心与恶行,则是与人的善良本性与社会的道德原则相冲突的,所以邪恶之人常常需要伪装和欺诈。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道德品质好的人,才敢于将自己的内心想法真实地呈现在众人之前,才能真正做到诚信;而品质低劣的小人,不敢将内心真实的想法公之于众,只能戴上人格的面具,伪装自己,是难于做到诚信的。
“信”与“义”:在一般情况下,仁义与诚信是一致的,诚信是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诚信与道义相违背,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坚守道义而暂且放下诚信。因为仁义的“道德级别”比诚信更高。不妥当的诺言可以修正,被胁迫的盟约无须遵守,错误有害的计划可以放弃。当“信”与“义”相一致时,就应当“言必信,行必果”;而当“信”与“义”相冲突时,就应当如孟子所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信”与“智”:社会是非常复杂的,存在着欺诈、陷阱,正直者遭到陷害,真心者受人欺骗,诚实者受人利用。为避免这些悲剧发生,就应当将诚信与智慧结合起来。一个有智慧的人,必须懂得谋略,善于权变,能知人察人,有必要的警觉,方能正确运用诚信之道。对社会上的陌生人绝不要轻信,对坏人更应当有防范的心理。
“信”与“礼”:礼仪是人的外在行为,但外在行为必须同人的内在精神相应。如果缺乏内在的真诚之心,则礼仪就变成一种外在的形式,就是一种表演。如在祭祀典礼中,参与者必须怀着对祭祀对象真实的崇敬之情,在丧礼中必须怀着对生命的痛惜之情。在商业活动中,我们也提倡礼貌待客、微笑服务,但如果对顾客心中没有敬意和爱心,这种礼貌和微笑可能就是对金钱礼貌、对金钱微笑,而不是对顾客礼貌、对顾客微笑。
“信”与“孝”:中华孝道中有一项重要内涵,就是必须以真诚之心孝敬亲人,在对亲人的“养、丧、祭”三个过程中,都必须有真诚之心,才能有“顺、哀、敬”的感情与行为。
“信”与“毅”:诚信者坚守信念不动摇,坚决果断地决策和执行,“信”与“毅”相互促进。许多人缺乏诚信,就是因为缺乏坚定的意志,缺乏执行力而导致。
如果将“信”与仁、义、礼、智、忠、孝、廉、毅、和割裂开,将“信”作为绝对的原则孤立地运用,就成为固执的小人。如果“信”字同“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相联结,让这些负面的东西真实存在,对社会危害极大。至于沉迷酒色、迷恋游戏、贪图玩耍等,就是“择恶而执”了。
当诚信与仁义发生冲突,二者之中必选其一的时候,可以选择仁义而暂且停止诚信。选择仁义而暂停诚信主要发生在以下各种特殊情况:在正义战争中,可以使用欺骗敌人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少数情况下可以使用善意的谎言;涉及机密问题时,就不能讲真话;涉及个人隐私问题,也不宜讲真话。
〖圣贤经典〗
仁则为慈爱之类;义则为刚断之类;礼则为谦逊;智则为明辨;信便是真个有仁义礼智,不是假,谓之信。 (《朱子语类》卷二十)
【译】 仁有慈爱之类的意义,义则是刚毅果断之类的意义,礼是指谦逊,智则是分辨明白。信就是真正有仁、义、礼、智,这些不是假的,这就是信。
(链接案例:《直躬救父》)
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一)
【译】 我们今天用功,就是要使为善的心真真切切。此心真真切切,见到善就向往,有过就改正,这才是真真切切的功夫。
(链接案例:《缎子王行仁义》)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尚书全解》卷二十五)
【译】 天底下只有至诚的圣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善良本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善良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他人的善良本性;能够充分发挥他人的善良本性,就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辅助天地化育万物;可以辅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链接案例:《正义的林肯》)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礼记•中庸》)
【译】 诚,是天道;做到诚,是人道。对于真诚,不用努力就达到,不用思考就获得,举止行动符合中庸之道,这是圣人的境界。做到诚的人,就是指选择善道而坚持实行它的人。
(链接案例:《陶侃严于律己》)
实于为善,实于不为恶,便是诚。(《朱子语类》卷六十九)
【译】 真真实实地做善事,真真实实地不作恶,这便是诚。
(链接案例:《应聘交白卷》)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 《中庸》)
【译】 从真诚而达致明善,这是天性;由明善而达到真诚,这是教化。真诚自然能明善,明善也可达到真诚。
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盖诚非礼无以见也。诚意与行礼无有先后,须兼修之。(《张子全书·气质》)
【译】 有诚意却不用礼来表达,就没有外在的表现,大概是因为,没有礼,无法表现人的诚意。诚意和行礼没有先后,需要同时修行。
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春秋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译】 言语不真实,怎能成为言语?信之所以成为信,就在于符合正道。
(链接案例:《解扬守信》)
(链接案例:《范巨卿重信守诺》)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译】 有道德的君子,说话不一定句句真实,行动不一定事事做到,唯一要坚持的就是正义。
(链接案例:《尾生抱柱》)
(链接案例:《孔子的仁心》)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荀子•不苟》)
【译】 君子要修身养性,没有比诚信更好的方法,达到诚信后就不用刻意做其他事了,只要恪守仁爱,实行正义就行了。诚心恪守仁爱,就能在行为上显现出来,在行为上显现出来就能达到神妙的境界,达到神妙的境界就能感化万民;诚心推行正义,办事就有条理,有条理就能明智,明智就能变通。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