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六节  择善而执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830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六节  择善而执

 

〖题解〗

“择善”,就是不断地选取良善心念、良善行为、良善事物而加以固守坚持,并持之以恒,长期积累,就向着至诚的境界迈进了。《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人的道德品质,首要的特征就是真实存在。道德品质如果不是真实存在,就是虚伪的。在五常之中,“仁、义、礼、智”,必须是真实的才存在。如果只讲仁、义、礼、智,而不讲信,那么,仁、义、礼、智都会变为虚伪的东西。诚信,可以使我们的道德保持其真实性,可以使我们的言行保持其真实性,可以使我们的人际关系保持其真实性,可以使我们所创造的价值保持其真实性。

  “信”与“仁”:诚信必须与仁爱相结合。人心分为两种,良善之心与邪恶之心。行为分为两类,善行与恶行。良善之心与善行,是与人的善良本性相一致,所以良善之人常常能做到诚信。邪恶之心与恶行,则是与人的善良本性与社会的道德原则相冲突的,所以邪恶之人常常需要伪装和欺诈。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道德品质好的人,才敢于将自己的内心想法真实地呈现在众人之前,才能真正做到诚信;而品质低劣的小人,不敢将内心真实的想法公之于众,只能戴上人格的面具,伪装自己,是难于做到诚信的。

   “信”与“义”:在一般情况下,仁义与诚信是一致的,诚信是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诚信与道义相违背,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坚守道义而暂且放下诚信。因为仁义的“道德级别”比诚信更高。不妥当的诺言可以修正,被胁迫的盟约无须遵守,错误有害的计划可以放弃。当“信”与“义”相一致时,就应当“言必信,行必果”;而当“信”与“义”相冲突时,就应当如孟子所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信”与“智”社会是非常复杂的,存在着欺诈、陷阱,正直者遭到陷害,真心者受人欺骗,诚实者受人利用。为避免这些悲剧发生,就应当将诚信与智慧结合起来。一个有智慧的人,必须懂得谋略,善于权变,能知人察人,有必要的警觉,方能正确运用诚信之道。对社会上的陌生人绝不要轻信,对坏人更应当有防范的心理。

“信”与“礼”礼仪是人的外在行为,但外在行为必须同人的内在精神相应。如果缺乏内在的真诚之心,则礼仪就变成一种外在的形式,就是一种表演。如在祭祀典礼中,参与者必须怀着对祭祀对象真实的崇敬之情在丧礼中必须怀着对生命的痛惜之情在商业活动中,我们也提倡礼貌待客、微笑服务,但如果对顾客心中没有敬意和爱心,这种礼貌和微笑可能就是对金钱礼貌、对金钱微笑,而不是对顾客礼貌、对顾客微笑。

  “信”与“孝”中华孝道中有一项重要内涵,就是必须以真诚之心孝敬亲人在对亲人的“养、丧、祭”三个过程中,都必须有真诚之心,才能有“顺、哀、敬”的感情与行为。

     “信”与“毅”诚信者坚守信念不动摇,坚决果断地决策和执行,“信”与“毅”相互促进。许多人缺乏诚信,就是因为缺乏坚定的意志,缺乏执行力而导致。

  如果将“信”、义、礼、智、忠、孝、廉、毅割裂开,将“信”作为绝对的原则孤立地运用,就成为固执的小人如果“信”字同“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相联结,让这些负面的东西真实存在,对社会危害极大。至于沉迷酒色、迷恋游戏、贪图玩耍等,就是“择恶而执”了。

    当诚信与仁义发生冲突,二者之中必选其一的时候,可以选择仁义而暂且停止诚信。选择仁义而暂停诚信主要发生在以下各种特殊情况在正义战争中,可以使用欺骗敌人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少数情况下可以使用善意的谎言涉及机密问题时,就不能讲真话涉及个人隐私问题,也不宜讲真话。

   

圣贤经典

仁则为慈爱之类;义则为刚断之类;礼则为谦逊;智则为明辨;信便是真个有仁义礼智,不是假,谓之信。 《朱子语类》卷二十

  【译】 仁有慈爱之类的意义,义则是刚毅果断之类的意义,礼是指谦逊,智则是分辨明白。信就是真正有仁、义、礼、智,这些不是假的,这就是信。

链接案例:《直躬救父》)

 

   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一)

  【译】 我们今天用功,就是要使为善的心真真切切。此心真真切切,见到善就向往,有过就改正,这才是真真切切的功夫。

链接案例:《缎子王行仁义》)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尚书全解》卷二十五)

  【译】 天底下只有至诚的圣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善良本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善良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他人的善良本性;能够充分发挥他人的善良本性,就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辅助天地化育万物;可以辅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链接案例:《正义的林肯》)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礼记•中庸》)

  【译】 诚,是天道;做到诚,是人道。对于真诚,不用努力就达到,不用思考就获得,举止行动符合中庸之道,这是圣人的境界。做到诚的人,就是指选择善道而坚持实行它的人。

链接案例:《陶侃严于律己》)

 

实于为善,实于不为恶,便是诚。(《朱子语类》卷六十九)

  【译】 真真实实地做善事,真真实实地不作恶,这便是诚。

链接案例:《应聘交白卷》)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

  【译】 从真诚而达致明善,这是天性;由明善而达到真诚,这是教化。真诚自然能明善,明善也可达到真诚。

 

   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盖诚非礼无以见也。诚意与行礼无有先后,须兼修之。(《张子全书·气质》)

  【译】 有诚意却不用礼来表达,就没有外在的表现,大概是因为,没有礼,无法表现人的诚意。诚意和行礼没有先后,需要同时修行。

 

      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春秋穀梁•僖公二十二年》)

  【译】 言语不真实,怎能成为言语?信之所以成为信,就在于符合正道。

链接案例:《解扬守信》)

链接案例:《范巨卿重信守诺》)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译】 有道德的君子,说话不一定句句真实,行动不一定事事做到,唯一要坚持的就是正义。

链接案例:《尾生抱柱》)

链接案例:《孔子的仁心》)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荀子•不苟》)

  【译】 君子要修身养性,没有比诚信更好的方法,达到诚信后就不用刻意做其他事了,只要恪守仁爱,实行正义就行了。诚心恪守仁爱,就能在行为上显现出来,在行为上显现出来就能达到神妙的境界,达到神妙的境界就能感化万民;诚心推行正义,办事就有条理,有条理就能明智,明智就能变通。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八章)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李启孝:“择善而执”深刻地揭示了诚信与道德修养的紧密联系。诚信不仅是言行一致的体现,更是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基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以真诚之心追求善行,同时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勇于坚守正义。这段文字让我认识到,诚信并非僵化的原则,而是需要智慧和勇气去实践的动态过程。通过不断自我提升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诚信,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杜灿梅:首先,从择善而执.这个词语来理解.我认为"择"是相对于客观实在的主观判断,是相对于被动接受、无法改变的主动抉择和有所作为,"善",是"仁,义、礼、信、孝、智.廉,毅,和".是仁爱之心、道义之至、礼仪之交、忠诚信用、孝道之德、清醒智慧、廉洁坚毅、平和友善。"执"就是坚守执着,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其次,从其内涵来讲,要选择向上的良善之举.来保持内心的纯粹,散发良善带来的正能量.坚守内在的操守,保持道德的真实性.最后.给予我的启发是: 第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天使,那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想做魔鬼,那你就生活在地狱,所以你是否处于高堂还是沼泽蛮夷之地.都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我们要坚守仁义之道,清醒、自律、理智、自知,并且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第二,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礼貌、礼仪是中华五千年的良好美德,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直观的表达。外在礼仪之道直接反应内在的品质和真诚,也直接反应了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所以,我们要注重礼的传承和表达.第三,积善成德,厚德载物,止于至善.信与仁相辅相成,二者相兼相顾,这是至善至美.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最高的道德品格表现之一,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总是至善至美.有时也鱼和照掌不可兼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们要坚守内心的良善,言之善、行之善、道之善、良之善,守住内心的良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做个善良的人为世间的温暖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段素卿:读第六节“择善而执”的感受: 其中两个案例对我印象深刻《孔子的仁心》中孔子对子路说“你输了不过是丢帽子,而他(无赖)输了却是要掉脑袋的!”孔子说了假话,但体现出“仁者爱人”的真实用心,所以孔子做到了仁之诚! 《直躬救父》直躬说“我父亲偷了一只羊,作为臣子,我将这件事情报告给官府,这也算诚实不欺了吧?我父亲要受处罚,作为儿子,我请求代父受刑,这样算得孝吧?像我这样既诚信又孝顺的人都要被处死,那么这个国家还有谁不该被处死的呢?” 有些不解:一直觉得说长辈的不好,心会很难受。直躬却把父亲告官也算是孝?回去问了史老师,史老师说:有比告官更好的方法让父亲改偷羊的行为也可以;如果这件事不制止,儿子也帮着偷,下一代还继续,哪恐怕有一天还没等到偷就看不到下一代了……听到这感到后果的恐惧,也理解了直躬对父亲偷羊告官的行为却实是真实不欺! 告诫自己不断地选取良善心念.良善行为固守坚持,持之以恒,努力做真,自勉!山西毓德学堂义工

陈杰思:选择善良的事物和行为加以坚持,这是诚信;选择邪恶的事物和行为加以坚持,这是顽固。

毛勇:第六节 择善而执《中庸》云“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意思是:“君子的诚,就是选择至善的目标执著追求。”于是,“择善固执”成了儒家修诚的路径和儒家的处世原则。择善的首要任务是”明善“”诚意“。《中庸》认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说的是只要内心诚实就能够明白事理,这是天性;只要明白事理最终就能达到内心诚实,这是教化。《朱子语类》说:“信便是真个有仁义礼智,不是假,谓之信。”可见心里要真实有个五常,不自欺,才知善明善。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意思是:“君子要修身养性,没有比诚信更好的方法,达到诚信后就不用刻意做其他事了。”《中庸》又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四种是择善。“择善”不是简单选择自己所认定的善,“择善”需要仁义为核心,需要灵活的智能思考判断。比如孟子说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当诚信与仁义发生冲突,可以选择仁义而暂且停止诚信。“择善”之后笃行,就是要坚定不渝地实行,这就是“择善固执”。实际就是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到笃行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意谓着需要作出百倍、千倍的锲而不舍的努力。这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真切工夫:“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如此,才能真正完成亲证这种“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进而实现一种理直气壮的自信。故无论是来自于天性还是来自于教化,行善都是我们的处事原则,也是我们人生的最终选择。“实于为善,实于不为恶,便是诚。“(《朱子语类》意思是“真真实实地做善事,真真实实地不作恶,这便是诚。 欢迎批评指正 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