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八节  仁心善行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1099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八节  心善行

   题解道德包括了道德品质、道德理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体验、道德信仰、道德规范、道德机制、道德风气等,道德建设应当从这八个方面同时推行。在缺失道德品质的前提下,人只会在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下才会去遵守道德规范,当然也会在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下去违背道德规范。

仁慈的品质必然表现为一系列外在的行动,善良的心念必定产生良好的行为。如果没有一系列外在的道德行为和良好行为,那么,仁慈的品质可能是缺乏的。

法治只能去禁止、惩治对社会明显有害的行为,而德治则能够去禁止轻微的不良行为,去倡导道德行为和文明行为,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  

 

圣贤经典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上》

【译】 天下的人,都相互关爱,强者不侵占弱者,多数人不霸占少数人,富人不侮辱穷人。高贵的人不傲视低贱的人,聪慧的人不欺负愚蠢的人。

(链接案例:《拆席温酒》)

 

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荀子•非相》)

【译】 外貌虽然丑陋而内心追求善良,无损于作为君子;外貌虽然漂亮而内心追求邪恶,无损于作为小人。

(链接案例:《楚梁亭卒》)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墨子•尚贤》)

 【译】 有力量的人就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有财富的人就和别人分享财富,得道之人就用道去教化别人。

(链接案例:《慈善的心》)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译】 君子促成别人好的事情,而不促成别人去作恶。

(链接案例:《欧阳修让路》)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下》

【译】 君子最高的境界就是与人为善。

(链接案例:《庾亮不卖凶马》)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修己以安人。”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译】 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自我修养保持恭敬。”又说:“自我修养以安抚他人。”又说:“自我修养以安抚百姓。自我修养以安抚百姓,尧舜也难以做到啊!”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译】  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链接案例:《洛克菲勒的慈善事业》)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经》)

【译】 大慈之人和一切众生同乐,大悲之人拔出一切众生的苦难。

(链接案例:《武训行乞兴学》)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四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张嘉颖:评价一个人是否有“仁心善行”,并不取决于这个人的外貌、财富等外在的事物,而是取决于这个人是否有仁慈的品质。拥有这种品质的人,能够先做好自身修身养性的事情,不会去区分人的高低贵贱,没有分别心,能够激发他人良善的一面而非充满欲望或恐惧的阴暗面。这样的人,真正将仁慈的品质内化为身上的一部分,他们也就必然会在外表现为善行。这种品质和行为是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的。因此,我们的发心和言行也需要一致,即知行合一,二者缺一,都不算是真正拥有仁慈的品质。(不公开)

杨硕:天下的人,都应该怀有仁爱之心,互相帮助彼此,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管好自己的话,就能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每个人天生都是善良的,正如孟子所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份与生俱来的慈悲,是一个人修养的起点,是我们人性之歌在全社会奏响合鸣的前奏。个人正因拥有这份慈悲,我们的灵魂才能走向光明只有人人能以此为起点推己及人,扩而"充之”,世界才能奏响光明之歌。慈悲是什么它是东方亚圣笔下的“怵惕恻隐”,也是西方哲人卢梭口中人人皆有的“怜悯”。我们如果将它时时抱持,在看到流浪汉时,定会想去帮助他在听到孩子啼哭时,定会心头一-紧当见到受伤的猫狗,必会想为其医治哪怕看见的是饱受战火蹂躏的异国百姓,也同样会感同身受,潸然而泪下。

晏瑶瑶:道德修身,要做有道德的人。

张守海:感悟语丝: 人应存好心即仁心,说好话即学习经典经过内化的话,做好人即行善之正义之路。心存善念并见诸自己的行为,也就是知行合一。 一一张守海

张守海:积善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人应存好心即仁心,说好话即学习经典经过内化的话,做好人即行善之正义之路。心存善念并见诸自己的行为,也就是知行合一。

毛勇:每日一得: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孟子公孙丑上》中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其意思是说学习别人的长处用来完善自己的品德,这又有助于别人培养品德。所以,君子最高的境界就是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关键要具有“仁心善行”。判断一个人“仁心善行”,不能只凭外表或身外之物,今之人见面就称美女帅哥,或是某某真有钱。我记得小时候长辈评价他人多是某某仁义。《荀子•非相》讲:“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看来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貌取人,以物取人,一个人的心灵美才是最主要的。仁心善行,其实就是我们儒家修身的目标,在《论语》中有一个著名的“修身之答”。子路问老师:“什么样的人算是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这里,孔子为我们指出了“内圣外王”之路,即“以敬”、“以安人”、“以安百姓”,这是值得每个人认真学习和体认的。在孔子看来,只有拥有“恭敬谨慎”,才会有所畏,才不会成为欲望的奴隶。程颐说“进学在于致知,涵养则在于敬。”朱熹认为 “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要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当然仁者爱人,二人为仁,“修己以敬”说到底不是为了利己,而是为了利他。孟子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修自己的身,为人做事无愧于心,并能帮助周围的人快乐、幸福、富足,这才是“仁心善行”。《论语》里讲:“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墨子•尚贤》也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都是“修己以安人”的表现。仁心善行的最高的境界,那当然是“修己以安百姓”,《大智度经》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虽然 “尧舜其犹病诸”,但孔子用自己的一生追求为我们做了榜样。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成为中国历代读书人的追求,我想信只要每个人以自强不息、以无己无名无功的“菩萨道”精神,终日乾乾,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欢迎批评指正 毛勇

陈杰思:有善念而无善行,则善念虚弱而且逐渐消失;有善行而无善念,则善行是短暂的而且是伪装。所以,道德评价不仅既要看行为结果是好还是坏,还要看动机是善还是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