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管理之道概论 >正文

第一节  管理之道

日期:2021-06-13

查看次数:438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十   管理之道概论

                                       

        第一节  管理之道

   陈杰思

一、何谓道?

何谓道?道包括真理和义理。“道”字左边的“走”字旁,表示行动;右边的“首”字,表示大脑和思想。

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实然之理。人要正确地做事,就要认知并遵守客观规律,才能保障其行为达到预期目的。“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则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译: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据。万物不合乎道,就会死亡;符合大道,就能生存。做事违背大道,就会失败;遵循大道,就会成功。(《庄子· 渔父》)这里所讲的“道”是作为客观规律的真理。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应理解为: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而然,事物本来如此。“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遵守客观规律而不妄为。

义理是人应当遵循的道义理念,是应然之理。人的行为如果遵守客观规律,就能达到预期目标,但是,行为所产生结果有善有恶,这就需要由义理来决定。由于存在着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性,就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判断所做之事是否正确,不是由真理来判断,而是由义理来判断。由义理来明确哪一种可能性为善,哪一种可能性为恶。例如,毒品制造者只要遵守毒品制造的客观规律,即遵守真理,就能成功地制造出毒品。但是,如果从义理的角度上来判断,制造毒品危害人类,此为恶。如果毒品制造者能够遵循义理,他就会放弃制造毒品。

孔子讲:“道不同,不相为谋”,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道”就是义理。任法融在《道德经释义》一书中总结了“道”有十大特征: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其实都是阐述义理。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说所谓‘原理原则’,用极其简单的一句话表达,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就用它作为判断基准,依照这一基准,将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始终。”这其实就是将义理运用于经营之中,作为经营企业的指针。

佛学中有”修行八正道“的说法,即“正见”(正确的见识,没有成见和偏见)、“正思维”(正确地进行思考)、“正语”(正确的表达方式,不说假话、狂话、粗话、献媚的话)、“正业”(以正确的方式工作,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正命”(过遵纪守法的正当的生活)、“正方便”(努力刻苦修行正道)、“正念”(念念不忘守护正道)、“正定”(专心致志、心无杂念地修行正道)。

 

二、何如印证真理和义理?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原理,是可以用事实加以实证或证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经,“某种知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真理层面上看,通过客观存在的事物来验证管理学的某些观点是不是真理,管理学的观点通过管理工作的成功而加以证实,通过管理工作的失败而加以证伪。

在管理实践中,可以用设置甲、乙两个团队的方式,由甲团队负责对某一理论进行证实的工作,而由乙团队负责证伪的工作;由甲团队设计某一流程、提出某一方案、运用某一方法,由乙团队挑出这一流程、这一方案、这一方法的缺点并提出改进行的意见,或者由乙团队另行设计另一流程,提出另一方案,运用另一方法,并将两个团队的实践情况进行对比,就可以分出优劣。

义理是主观应当遵循的道义理念,是应然之理,即应当如此之理。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人可以选择遵循义理,人也可以选择背离义理。

义理可以用事实来证实,不能用事实来证伪,即不能用背离正道的行为去证明正道是虚假的。正道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去证实,证明正道的存在,即仁爱的行为证明了仁道的存在,孝的行为证明了孝的存在。另一方面,人的背离正道的行为并不能对正道加以证伪,例如:不能用不仁的事情来证明仁道是虚假的,不能用不孝的行为去证明孝道是不存在的,不能用不义的行为去证明正义是不存在的。

义理除了证实之外,还应当有义证”,即进行价值判断。正道产生利人利己之结果,可以证明正道的价值。人的背离正道的行为,产生害人害己的结果,或产生利己害人的结果,从反面彰显出正道存在的价值。历代圣贤将中华民族数千年践行而探索出来的正道,载之于经典之中。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已对中华十大正道进行了实证和义证

先要明确正道所确定的规范和原则,然后再分析人的行为或事情的具体情况,看看这些行为或事情,是否符合正道的规范与原则。如果不符合,则加以调整;如果符合,则加以坚持。

 

三、管理之道

管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发现“道”,并引导人们去遵循“道”。但是,人们要去遵循“道”,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有“德”。人要将“道”内化于己,形成“德”。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译:大德的存在,唯有遵从正道。孔:大。)人的“德”来自“道”,来自义理。通过修养,将义理内化于己,即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西方管理学出现一个弊端,就是以研究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管理学,方便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他们只研究客观规律,不注重阐发义理,存在着“去人性化”、“非伦理化”的错误倾向。这种错误倾向通过商学院的教学,进入学员的头脑,学员又带着这样的思维进入到公司实践中,用这种错误的思维指导公司实践,并用公司的实践来证明这种错误管理思想的合理性。

在同一个群体中,都应遵守相同的理念。如果在一个群体中,一人一义,十人十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自有自己独特的理念,不认同他人的理念,这个群体就会陷于内乱和分裂。一个企业明确自己的理念之后,就可以依据自己的理念来招引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符合本企业理念的人才就当留下,背离本企业理念的人就应离开。  

但就一个国家来说,不可能只选择符合本国理念的人留下,不符合本国理念的人驱逐出去。只能通过教化,让长期以来形成的立国之道深入人心,让每一个国人都接受、都认同。中华民族的立国之道,就存在于圣贤经典之中,一部分存留于民间话语中。

 

注释:

吴照云主编:《中国管理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35  

(稻盛和夫著:《活法》,曹岫云译,东方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84页。 

(高德著:《管理术——如何运用宗教的智慧做管理》,青岛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249页。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