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落实方案之五:具体措施
日期:2021-07-12
查看次数:1328
T 浏览字号
(说明:此文严禁任何网站转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落实方案之五:具体措施
陈杰思
1、建立国学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
在现代社会,凡是没有成为学科与课程的知识与文化,人们就不会认真学习、认真研究,因此,应当首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化和课程化。特别是现实存在的应试教育,其规律是:凡是不成为考试科目的内容,老师不教,学生不学;凡是不能用分数表达出来的智慧水平、精神状态、道德品性、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学生不学,老师不教。所以,我主张建立国学的系列课程并采取独特的评价体系,才能化解应试教育难题。
《意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中国现行的来自于西方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中,国学没有立足之地,只能以碎片的方式将极少的内容塞进西方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中,我主张建立国学加西学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才能化解西方文化课程体系的难题。
我建议,现有的13个学科门类之外,增加一个国学门类,作为第14个学科门类。
国学学科门类与国学课程包括以下三大系列:
国学核心学科与国学核心课程:国文、中华义理、国史。传统的图书分类是经、史、子、集,传统国学分为义理之学、辞章之学、考据之学,据此,我们认为中华文化最主要的内容是:国文、国史、中华义理。
国学技艺学科与国学技艺课程:书法、国画、国乐、武术、中医养生、中华戏曲、中华歌舞、中华园林建筑、中华工艺、术数、中华礼仪、中华饮食、中华民俗等。国学技艺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具体形式。
国学经典学科与国学经典课程:每一部重要经典即为一门学科,如《论语》、《孟子》、《周易》、《礼记》、《老子》、《庄子》、《坛经》、《孙子兵法》、《史记》、《春秋左传》、《唐诗》、《宋词》、《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承载着国学的灵魂。中国历来有专治一经,一部经典就是独立为一科的学术传统,如汉代就设立五经博士。
我之所以主张用“国学”一词替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为了建立学科与课程之便利。先有国学的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建立国学的课程体系。国文课程可以同现代汉语、近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合并成为语文课程,但国文必须占语文课程的一半以上。面向大众的基础国学课程体系可以采用“三必二选”制度,即每一个中国学生,在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国学的三门核心学科都应当是必修课程,每个人都应当学,这就是“三必”。 每个学生分别在小学期间、中学期间、大学期间三个不同阶段,至少每个阶段都要选修一门国学技艺课程和一门国学经典课程,这就是“二选”。在高校,应当设立包容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的中华义理课程或中华文化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
建立国学学科体系,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独立性、完整性、系统性,有利于建立中国学术文化独有的范式,使国学在现代学科体系中有立足之地,同时才能解决规划、需求、动力、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岗位、团队建设、考核标准、职务职称、学位文凭、科研基金、教育经费等问题。建立国学学科体系并设立相应的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制度。建立独立的国学考试制度,将国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将国学三门核心课程作为大学入学考试、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公务员考试必须以国学三门核心学科作为必考科目之一。文科职称评审必须以国学三门核心学科作为必考科目之一。不走这条道路,中华文化复兴是没有希望的。
2、倡导全民阅读国学经典活动
倡导全民国学经典读书活动,消除只娱乐不读书、只读屏(手机屏、电脑屏、影视屏)不读书、只读教科书不读经典这三大不良现象。
中国国民必读二十五种国学经典书目:
中华义理经典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周易》、《礼记》、《春秋繁露》、《朱子语类(性理篇)》、《传习录》、《老子》、《庄子》、《坛经》、《近思录》、《弟子规》、《三字经》。
中华文学经典有《历代诗词选》、《唐诗》、《宋词》、《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中华历史经典有《春秋左传》、《二十五史》(纪传部分)。
3、打通中华文化传承渠道
传统中国实行“庙学合一”,中华文化通过学校、孔庙、书院、私塾、祠堂、寺庙、道观传承。现代则是“庙学分立”, 庙堂(包括孔庙、书院、私塾、祠堂、寺庙、道观等)变成旅游景点或宗教场所,学校则主要进行知识技能学习,庙堂与学校传承中华文化的功能减弱,致使中华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渠道不畅通的问题。所以,要弘扬中华文化,必须打通学校与庙堂两类渠道,赋予学校、孔庙、书院、私塾、祠堂、寺庙、道观等传承中华文化的任务,明确其责任,健全其功能,使之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基本阵地。
4、建立独立的中华文化考核评估体系
应当由国家出资建立独立的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考核评估中心,以科举考试的方式选拨具有中华文化深厚素养的人士进入此机构,此机构在公众与媒体的监督下在法治的轨道上运作。考核评估中心应当有二个或三个,相互竞争,相互补充,避免出现文化垄断现象。
要建立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考核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分为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过程指标是指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履盖面、持续性、参与度、用功程度等。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应当履盖95%以上的中国人,而不能只是履盖全国万分之一或十万分之一的人群;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必须在几年、几十年、上百年发挥作用,而不应当仅仅在几天或几个月发挥作用;广大人民是应当是终身参与,而不应当是用几天时间参与。结果指标则是根据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三类目标而设立为个人指标、国家指标、社会指标。
考查评诂可以从多维度展开,例如:1、义理考核:考核学生的精神、价值、智慧、道德状态,考核学生的思想水平,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论辩能力。2、经典考核:考核学生经典背记的情况,需要背记经典的音、形、义。3、技艺考核,考核国学技艺水平。4、知识考核,考核基本的国学知识要点,但不要考核国学烦琐的知识要点。等等。
5、建立中华文化生活环境
在西化、三俗化、功利化、物质化的生活环境中,中华文化退出家庭、学校、社区、乡村、企业、社团,则民众无法在生活环境中感知、体验、接受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绝对不能走纯研究和纯读经的道路,必须将中华传统文化全面置入中国人的生活环境中。中华十大义理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包括132个主题思想。按“理一分殊”之论,中华十大义理存在于社会各领域:
中华十大义理存在于政界,就是中华十大政道;
中华十大义理存在于家庭,就是中华十大家道;
中华十大义理存在于商界,就是中华十大商道;
中华十大义理存在于医界,就是中华十大医道。
中华十大义理存在于学校,就是中华十大师道;
中华十大义理存在于学界,就是中华十大治学之道;
中华十大义理存在于心灵,就是中华十大修养之道;
中华十大义理存在于企业,就是中华十大企业精神。
中华十大义理存在于民族,就是中华十大民族精神
中华十大义理存在于心性,就是中华十大道德理念
中华十大义理存在于事业,就是中华十大成功之道
其次是几十个分支工程全面履盖国民生活,让国人身之所触、目之所视、耳之所听、心之所思,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文化置入到现实生活与工作中的事事物物中,让人民通过“事上磨练”来领悟并接受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化人”的作用。
再次,改变高度西化的社会环境,让中华传统文化活化于生活环境中,构建中华文化的人文生活环境,倡导中国人过中国传统节日而不是过西方洋节,吃中餐而不是吃西餐,礼仪场所穿传统服装而不是穿西装,家庭装修装饰用中式风格而不是西式风格,推广中华礼仪而不是西方礼仪,复兴中华传统民俗而不是让民俗西化、庸俗化、混乱化,读圣贤经典而不是玩电子游戏,等等。
6、运用传承中华文化的有效方法
目前在中华文化传播中最常见的方式的就是纯研究派、纯读经派和纯会议派,而我认为这三种方式均非有效方式,可以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辅助方式。
纯研究派走的是将中华文化西方化、知识化、对象化、烦琐化、碎片化的道路,他们是将中华文化当作研究的对象,当作写文章著作的材料,将中华文化转变为论文,当作谋取职称、地位、金钱的工具,至于传播、教化、普及、信仰、修养、践行、运用,他们通常不感兴趣,因为传播、教化、普及、信仰、修养、践行、运用等,不纳入他们所在单位的考核评价体系中。
文化包含知识,但比知识的范畴更广。知识用于改造客观世界,文化用于改变人。知识只讲真伪,而文化要讲真伪、善恶、美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能搞成中华知识传播工程,文化工程需要的是文化人,而不是与现实脱离的知识分子。将中华文化变成知识,并将知识碎片放在西方的学科体系中,就破坏了中华文化的系统性、完整性、主体性、独立性,注重知识传授忽视精神传递,使人陷入大量的、无用的、烦琐的、陈旧的知识海洋中。
纯读经派虽然注重经典,但他们只是单纯诵读背记经典的声音,不理解、不体证、不涵养、不践行、不运用,并且脱离家庭、学校、社会,将读经与国学技艺教育、与现代知识体系学习割裂开。
纯会议派将会议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方式,在各种会议上,他们唱的是假大空的低水平老调,传递给人们的是重复的、错乱的、抽象的知识碎片,现场感动,回去不动。许多传统文化的学术团体通常就是每年开一次会、吃几餐饭、出一本论文集。
传承中华文化,必须找到有效的方法。有效的方法在哪里?就在孔子教学法、朱子教学法那里。在现代,香港孔教学院《经训》和台湾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保存了某些传统的教育教育方法。我在港台国学教育的基础上,依托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的实践,将中国传统书院的教学理念同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相结合,形成的国学教育义理模式。国学教育义理模式倡导的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原则,即是工程所运用的方法:系统完整、持续深入、回归经典、主题教育、义理主导、弘扬精华、具体充实、正本清源、尊崇圣贤、涵养品性、知行合一、理解体证、诵读背记、经世致用、兼容并包。
7、建设国学教育师资队伍
国学师资处于严重匮乏的状态,原因是:国学学科与国学课程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学校没有普遍开设各类国学课程,书院和私塾没有充分发展起来,没有岗位,没有经费,国学师资即没有立足之地和用武之地。没有建立国学师资队伍,主要原因不是缺乏培训,而是因为在教育机构和课程设置中没有国学教师的立身之地,所以人们就不想参加国学师资培训,或者即使参加了培训也会离开国学教育领域。
当然,国学师资的分类及培训规划、培训标准,对于建立国学师资队伍也是必要的。应依托国学课程体系而对国学教师进行分类。
国学核心课程教师:国文教师、中华义理教师、国史教师
国学原典课程教师:经学教师、子学教师、理学教师、心学教师等,经学教师按经典又可分为论语教师、周易教师、孟子教师、礼记教师、诗经教师等。
国学技艺课程教师:国画教师、书法教师、武术教师、养生教师、国乐教师、歌舞教师、礼仪教师、茶道教师、术数教师、工艺教师等。
国学教师的素质应当包括:(1)每一位国学教师都应当有国文、中华义理、国史三门学科的素养,这是基础素养。(2)每一位国学教师在三大系列学科中专修一门或多门,成为专门人才。(3)国学教师必须掌握国学教育的方法,特别是学习孔子教学法和朱子教学法。(4)国学教师还应当具备以下品性:有智慧,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国学教育情怀,立志弘道;爱护学生,诲人不倦;具有良好的论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当根据以上国学教师的素养来设定培训指标,执行培训规划。
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学都应设立国学院或孔子学院,作为大学中推行国学教育、培养师资、研究国学的机构。
8、开展中华文化践行活动
孔子创立的“六经六艺”的教育体系,就是将经典教育与技艺教育、践行活动相结合。后代形成的“四书五经”教育体系,适应科举考试之需要,减弱了国学技艺教育和践行活动。人们需要通过践行活动来深刻领悟经典。例如,人们通过做大量仁慈的事、正义的事,才能深刻领悟仁义之道,形成仁爱的品性和正义感。习近平主席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需要开展以下中华文化践行活动:
礼仪活动:家庭礼仪、校园礼仪、书信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婚礼、丧礼、生日礼、祭孔礼、开笔礼、成人礼、公共场所礼仪等。
表演活动:民族音乐表演、民族舞蹈表演、民族歌曲表演、经典诵读表演、经典演唱表演、故事表演。
比赛活动:背诵经典比赛、吟诵经典比赛、学经典讲道理比赛、讲故事说道理比赛、传统文化主题辩论赛、书法比赛、国画比赛、武术比赛、传统体育比赛。
民俗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活动,民俗参观考察活动。
主题活动:孝亲主题活动、爱国主题活动、尊师主题活动、感恩主题活动等。
社会活动:清扫公共场所、祭祀圣贤英烈、济困帮扶活动、游学活动、义工服务、国学社团活动。
家庭活动:家务劳动、帮助父母劳动、孝亲活动。
文化讲座:各类文化讲座、国学主题座谈会、国学主题交流会。
游戏活动:经典所表达的道理融入到游戏活动中。
9、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必须走以事业模式为主、产业模式为辅的道路
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经费问题。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应当走以事业模式为主、产业模式为辅的道路。事业模式是将中华文化的弘扬当作全国人民共有的伟大事业,产生社会效益、精神利益、文化利益,故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慈善捐款通常是流向宗教和济贫救难,极少用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而产业模式则是将中华文化以文化产业的方式加以传播,收取一定的费用,或销售文化产品,用于维持中华文化产业的正常运作并产生一定的利润。由于长期以来弘扬中华文化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现实中主要存在的是中华文化的产业模式。单纯的文化产业模式会产生这些问题:第一,内容残缺:中华文化中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受到重视,如书法、国画、风水术数、烹饪、婚礼、丧礼、文物、人文景观等。而中华文化的核心——义理之学,包括思想智慧、人文精神、核心价值、道德理念等,由于不能产生当下的经济效益,则长期被人忽视。中华文化产业,由于缺乏内在精神与价值导向,一切为了钱,就会产生形式化、娱乐化、短期性、欺骗性、感官化、浅薄化等问题。这就形成中华文化的片面传承与片面发展。第二,目标狭隘:文化产业的投资人和从业者通常是以赚钱作为唯一目标,这就是目标狭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则设立了个人目标、国家目标、社会目标。个人目标中又是以心性修养、文化教养、身心安顿为主,赚钱不是主要目标。文化产业在实现赚钱这一目标之时,会大大偏离三类目标,甚至产生与三类目标相反的结果。第三,方法变异。中华文化产业所使用的方法,是大众化的、简单的、短平快的方法,如对于许多文化产品,就一个字——“用”,对于经典,就一个字——“读”,对于国学机,就一个字——“听”。中华文化事业,则需要更复杂、更系统、更有效的方法,如国学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所使用的十五种原则和方法,这些方法在文化产业中是受排斥的。只有推行以中华文化事业为主的传承模式,才有可能采用本文所列的十五条原则,才能真正解决以上问题。
很多人都在反对“纯读经”,我在反对的同时给予他们同情地理解:“纯读经”学堂完全是靠赚钱养活自己,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之下,他们只能要求学生脱离学校用几年的时间来学堂里背诵经典三十万字,这样才能保障有稳定的收入;他们使用只会汉语拼音的临时教师,因为他们找不到真正的国学教师或者是无法高薪去找有水平的老师;他们无法进行国学技艺学习和国学践行活动,因为这会增加他们的成本。所以,我们只能是将“纯读经”当作在没有政府投入和慈善资助的情况下走市场运作而必然出现的扭曲现象。
10、推行家庭国学
推行书香门第建设工程,建设大量书香门第,其主要指标是:
重视家教:家教主要推行的是道德教育、精神教育、价值教育与智慧教育,而非知识技能教育。
建立家道:树立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家道,以孝为核心。
诵读经典:每个家庭必备四书五经及家训读本,诵读理解经典,并根据经典体证、反省、践行。
践行礼仪:家中正堂设天地圣亲师之位(或天地国亲师之位),参照朱子《家礼》,推行祭礼、生日礼、成人礼、婚礼、丧礼、节日礼仪、日常礼仪。
订立家规:家规是家庭里的成员要共同遵守的言行准则,其基本内容是: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和。
11、推行学校国学
学校长期以来推行知识技能教育,中华文化的成分极少,以至于硕士、博士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文盲,确实有必要通过学校开展中华文化的扫盲运动。目前,系统完整地推行国学教育的学校极少,有的学校是象征性地要求学生死背《三字经》、《弟子规》,然后对外宣称已经搞过国学教育了,这当然是虚假的国学教育。有的学校则是将中华文化融入各科教学之中,到底融入多少则没有人深究,如果只是将中华文化精华的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融入学校各科教育中,这同不融入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而且融入各科教学的方式加剧了中华文化的碎片化趋向。我们主张:各级各类学校设立国学教研室,开设国文、中华义理、国史必修课程,开设国学技艺选修课程和国学经典选修课程。《意见》中讲到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不可能也不必要开设成六门课程,因为这六个方面是相互交叉、有机融合的,是不可分割的,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在学校中开设中华义理课程,就是将这六个方面融合为整体进行教育。
校园在装修、装饰、雕塑、墙报、广播等方面全面置入中华文化要素,创建国学活化的环境。参照《中华义理》132个主题设立校园主题活动,以十大义理为指标建立校训,建设校风。建立国学教育家校共修模式,带动学生家庭的家道家风建设。高校普遍设立孔子学院或国学院,培养国学研究人才、教育人才和运用人才。
12、推行书院国学
应当在全国普遍建立书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基层组织。在城市,每个区都应当至少建立数座书院;在农村,每个乡镇都应当至少建立一座书院。书院是经典之园、精神之家、祭祀之地、益友之所、礼仪之地、纯洁之地、慈善之地、收藏之地、传道之场、修身之地、研究之所、教化之地。
为什么在学校之外还要遍设书院,因为书院与学校具有以下不同之处:第一,学校的主要功能是知识技能教育,人文道德教化为次;书院的主要功能是人文道德教化,知识技能教育为次。学校是传递知识,书院则是传承文化。第二,学校主要面向集体讲授,教师与学生保持一定距离,而书院则是集体学习与个体指导相结合,书院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推行情景教学,对学生进行言教与身教,可以将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识传给学生。第二,学校使用统一的教科书,使用标准答案;书院可以请持有不同观点的老师进行讲授,师生可以展开辩论。第三,学校以学习为主,书院则是学习与践行并重,知行合一。第四,学校以西式建筑营造知识教育环境,书院则是以中华园林建筑营造人文道德教化环境。
13、推行社会国学
在文化领域,如果真正遵循自由竞争法则,圣贤放弃教化之责,官员放弃弘扬文化之责,教师放弃正确引导之责,家长放弃教导孩子之责,中国人放弃保护本民族文化之责,让各种文化产品自由地制作,自由地竞争,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劣币驱逐良币,糟粕战胜精华,得到外国势力支持的西方文化就会战胜得不到本国力量支持的中华文化,低俗、媚俗、庸俗文化战胜高雅文化。
推行社会国学,就是将国学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第一,政府承担弘扬中华文化之责,政府官员必须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弘扬国学,以虚心的态度系统地学习国学,以自己的清正廉洁行为树立榜样。各级政府采取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措施及其成效,应当列为官员成绩的重要的考核标准。如果政府不积极参与、推动,仅仅靠民间的力量去做,那么民间力量是分散的、零星的、弱小的、自发的状态,各自为政,自行其是,缺乏规划性、系统性与持久性。如果政府投入资金,而是靠民间资本来做,则在民间资本逐利的作用下,中华文化会产生种种变异。
第二、运用大众传媒传播国学。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互联网络等。中央电视台设立国学频道,各地方电视台建立国学栏目,建立大批国学网站或者在各大网站开辟国学专栏,统一制作大量的宣传国学的视频。开展国学在线学习,开发国学教育慕课资源,建立大量的国学微信公众号,录制国学讲座视频和国学经典诵读音频,开展国学的多媒体教学。
第三,充分运用公共文化资源传承国学。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本地圣贤英烈祠、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都应当成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场所,向社会免费开放,学校要组织学生去参观、体验、学习。
第四、各级政府至少应将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一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并对中华文化产业给予税收优惠。如果中华文化传承体系建立起来,促成本文所列的个人目标、国家目标、社会目标的实现,就会产生如下重大利益:提高道德水平,会极大减少犯罪现象,从而减少治安上的支出;建立有效抵御外来危胁的精神长城,从而减少军费的支出;又通过改善人的精神状态,提升人的能力,从而提高生产率,降低各项工作成本的支出;通过共同价值理念的树立,减少了内耗的支出;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的质量。所以,将财政资金投入在这一文化工程上,是效益最高的。
第五,在北京、曲阜、西安等地建立中华文化特区,给予特殊的政策加以扶持。
第六,社会各界推进儒释道三教的建设,以儒释道三教占领宗教信仰阵地,教化民众,培育道德,才能有效抗拒外来宗教的渗透和邪教的漫延,同时,为道德理念与精神追求建立起信仰的支点。
第七,当代中国文学家、艺术家都应当系统学习中华经典,学习中华义理,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教养,以弘扬中华道统为己任,以其作品表现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
第八,将孔子祭祀大典和黄帝炎帝祭祀大典列为国家级祭祀大典,每年定期举办,由政府首脑主祭,采用传统祭祀方式。其余历代圣贤英烈则为地方性祭祀,由当地的地方政府或民间团体组织祭祀。
第九、在海外广泛建立孔子学院,将孔子学院建设成为汉语培训机构的同时,还要将孔子学院建设成展示、传播、推广中华文化特别是孔子思想的基地,建设成海外华人、华侨的精神家园。
14、推行企业国学
由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发断裂,使得中国企业在文化上缺乏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滋养,成为文化上无根的企业。企业培训可以分为二个板块:一是知识技能培训,二是精神、道德、价值、智慧培训。企业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面对这两个大难题,我们解决的办法是:运用《中华义理》丛书十卷本,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义理全面导入企业,在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中进行系统的精神、道德、价值、智慧培训。以“仁“推行道德教育,以”义“推行道义教育,以”礼“推行礼仪教育,以”智“推行智慧教育,以”信“推行诚信教育,以”忠“推行忠诚教育和敬业教育,以”孝“推行孝道教育和感恩教育,以”廉“推行廉洁教育和节俭教育,以”毅“推行刚毅教育和勤劳教育,以”和“推行和合教育与生命教育,在员工的灵魂深处扎根,体现于工作之中,显现于企业规章制度之中,体现于企业管理之中,彰显于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之上,建立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营造企业“义利合一”的文化氛围,从而打造企业的引导力、凝聚力、约束力、激励力、协调力、辐射力、优化力,形成企业的核心价值,形成企业精神,从而建设企业文化。同时,让员工和管理者在同一个企业中共同成长,铸造十大君子品格,改良员工的精神状态,树立员工的核心价值,培育员工的道德品质,提升员工的智慧,从而提高员工的精神生活品质,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15、推行乡村国学
在山东推行的“乡村儒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全国范畴内的广大乡村,可以建设并推广以儒学为主体,包容其它诸子百家,包容少数民族文化,包容地方民俗民风在内的乡村国学。在乡村国学建设中,梁漱溟先生提出乡村建设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广大乡村,利用村公所现有场地设立乡校(设于村公所内或举办婚丧宴席的地方),建立农村公共生活空间,以解决精神贫困、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安顿身心性命为目的,发挥乡贤的作用,推行中华经典、中华传统礼仪、传统优良民俗、农业科技、生态环保、民主法治教育,参照“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原则,制定乡约乡规,恢复传统信仰,恢复传统道德,重建乡土情谊,改善农村治安,改良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和谐、安宁、发展。
16、用中华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12个主题名称已经遍布中国的大街小巷,并让中小学生背记下来。下一阶段,就应当让广大民众知悉12个主题中每个主题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并引导人民付诸践行。在这个阶段,就必须通过中华文化来展现12个主题的具体内容,也需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来展现12个主题的具体内容。人们不可能根据抽象的口号去践行,只能根据具体的内容的明确指引去践行。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17、运用中华文化滋养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品味降低,三俗文化泛滥,是创作者与消费者共同缺失传统文化教养所导致的结果。大多数作家只了解中华文化的某些片断,甚至有的作家充满了对中华文化的敌意。口头上的动员和政策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三必二选”的国学课程体系全面置入国民教育中,培养文学艺术创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传统道德理念,他们才有可能从中 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带入到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使其文化产品具有中华文化的韵味。只有将国学课程体系全面置入国民教育中,才能去培养广大文学艺术消费者、欣赏者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具有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学术艺作品才会有广大的爱好者与消费者。国家应当对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文学术艺作品给予引导、扶持。
除了建议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中央委员会之外,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学校、企业,都可以依据《意见》,参照本方案,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分支机构,诸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某某县组委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某某学校组委会,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某某企业组委会,等等。政府主导、人民参与,才能创造传承中华文化的大好局面。每个人,都可以从本方案中看到自己所当做之事,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本人深知本方案落实的难度非常之大,悬空的可能性非常之大。由于本方案没有为采用者提供明确的物质利益指引,绝大多数人对本方案没有兴趣看,有兴趣看的人不一定看得懂,看得懂的人不一定有弘扬中华文化的情怀,看得懂并且有文化情怀的人不一定有钱或有时间来做,不一定持久地做下去。我深知星星之火,或将熄灭,但作为一个对中华文化有深厚情怀的人,不想看到中华文化长期衰败下去,希望为中华文化的振兴竭尽绵薄之力。如果有识之士认同本方案的基本理念,需要本人提供义务劳动,本人自当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