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落实方案之三:明确内容
日期:2021-07-12
查看次数:1231
T 浏览字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落实方案之三:明确内容
陈杰思
(说明:此文严禁任何网站转载)
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传道”。何谓道?钱穆先生讲“道即义理”。 《意见》最大的亮点,就是将中华文化的核心放在义理之学上,提出:“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并且将主要内容明确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本人在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中得出的经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这六个方面相互交融,相互交叉,不应当割裂开,而应当融合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学习和推广,这个整体我认为就是中华义理。
中华义理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价值、思想、智慧融合而成的整体。本人于2000年出版《中华义理》,2008年出版《中华十大义理》,2011年出版《国学复兴方略》,2012年出版《中华诵 经典义理教程》(十卷本),2014年出版《中华义理》丛书(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部),2016年撰成《真正国学教育方案》,致力于将中华义理建设成国学的核心学科与核心课程。
将中华义理(或称义理学)建设成国学核心学科与核心课程,有如下理由:
第一,中华义理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资源。中国典籍的传统分类是:经、史、子、集。传统国学中有辞章之学、考据之学、义理之学。在现代国学体系中,对于辞章之学,有国文这一门学科与之对应,对于考据之学,有国史这一门学科与之对应,对于义理之学,则应当有中华义理这一门学科与之对应。中华义理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思想史上儒家、道家、佛家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是经学与子学典籍所承载的思想与精神。
第二,建立中华义理学科,可以确保中国思想的完整性、整体性,谋求中华学术文化的独立地位与主体地位,建立中国学术文化的独有范式,为研究与教学提供便利。按西方学科体系,完整的“道”或“义理” 被肢解,被分割成知识材料的碎片,分别放在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心理学、美学、宗教学等学科之中,沦为西方各学科的附庸,沦为西方各学科各种观点的注释,使完整的义理被割裂,只能以支离破碎的面目出现,丧失其整体性和独立性。凡是不能塞进西方文化框架中的思想与材料,就被当成无用之物弃之一旁。在教学中,如果没有中华义理这一门统一的课程,则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就可能会分别开设成六门课程,就会出现大量重复,不胜其烦,也会将精华大量遗漏。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者爱人等主题,放在上述六门课程中都可以,而六门课程学完之后,我们仍然对这些主题缺乏系统全面的认知与体证。要避免出现重复、破碎、隔离、片面、烦琐等问题,就需要建立统一的中华义理课程。中华义理的研究,就是要到中国思想家的思想素材中去探索原有的范式,就是建立与中国思想家相一致的术语、基本概念、思维方法、范畴、命题、问题,找出自己独特的概念、逻辑结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
第三,建立中华义理学科,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弥补长期以来对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忽视与淡薄。清代大兴考据之学、辞章之学,放弃义理之学,义理之学成为绝学。在现实中,有些地方的国学教育只注重古诗文教育,只注重《三字经》、《弟子规》,只重视书法,有的人主张将中华文化融入到现有西方的课程体系之中而没有独立建立中华文化学科的见识,他们都没有看到中华义理的价值。
第四,中华义理为国学的各学科注入思想、精神、价值与灵魂。不仅仅是“文以载道”,而且还是“史以验道”,国文与国史如果缺乏中华义理,就丧失了内在的灵魂与精神。书法、国画、武术、中医养生、中华戏曲、中华民俗、中华歌舞、中华音乐、中华工艺、中华园林建筑、中华饮食、中华体育等国学技艺学科,如果缺失中华义理,就缺失内在精神,就会走向形式化、僵化,走向衰败。
现有论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的著作和论文,主要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从知识上进行陈述,没有从教育、传播的角度进行疏理,没有这将这六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学科建构与课程设置,更没有按“落实、落小、落细”的要求呈现这六个方面的具体充实内涵。本人所 著《中华义理》丛书,解决以上几方面问题,每部书有十数章,每一章即是相对独立的一个主题,每个主题就是一个独立的学习单元。
卷一:《仁》
1.仁者爱人 2.敬天爱物 3.仁聚众德 4天理良知
5.存养善念 6.推己及人 7.修道明德 8.以友辅仁
9.慈心善行 10.必仁且智 11.恻隐忧患 12.仁义养心
13.以德兴业 14.为政以德
卷二:《义》
1.适宜适中 2.公平正义 3.显仁为义 4.守道行义
5.趋义避害 6.义利相生 7.扶助生命 8.安身立命
9.以道制欲 10.取之有道 11.以义制利 12.义利合一
13.奉公利群 14.正己正人 15.善恶报应 16.浩然正气
17.弃恶从善 18.民本民主
卷三:《礼》
1.仁义为质 2.礼致诚敬 3.礼致中和 4.克己复礼
5.冶情养德 6.亲亲尊贤 7.礼尚往来 8.礼乐教化
9.良风善俗 10.遵守法度 11.赏罚分明 12.法治礼治 13.仪态庄雅 14.雅正言语 15.谦让宽厚 16.授权明责
卷四:《智》
1.真理义理 2.认知体证 3.践行实践 4.继承创新 5.知行合一 6.尊师重道 7.教之有方 8.修学有道 9.知人善任 10.经权达变 11.智谋运筹 12.阴阳辨证 13.因势利导 14.谦虚谨慎 15.有为无为
卷五:《信》
1.内诚外信 2.正心诚意 3.慎独谨微 4.求真务实
5.言而有信 6.行无诈伪 7.择善而执 8.言行一致
9.诚信待人 10.无信不立 11.诚信经营 12.诚信为政
卷六:《忠》
1.忠诚爱国 2.公忠为民 3.忠道弘道 4.忠于职责
5.敬业精业 6.以忠立德 7.忠恕之道 8.尽心尽力
9.忠贞不渝 10.惜时用时
卷七:《孝》
1.孝感天地 2.赡养父母 3.爱敬父母 4.孝养心志
5.贵生全身 6.立身行道 7.以道事亲 8.以礼事亲
9.真诚行孝 10.父慈子孝 11.由孝立德 12.忠孝一体
13.感恩报恩
卷八:《廉》
1.节欲去贪 2.克己自律 3.反省改过 4.有耻且格
5.涵养正觉 6.克除妄念 7.虚静空明 8.崇俭戒奢
9.清正廉明 10.清贫乐道
卷九:《毅》
1.立志弘毅 2.自尊自信 3.自主自为 4.事上磨练
5.自强不息 6.正义之勇 7.坚强不屈 8.刚柔相济
9.勤劳奋进 10.执行有力 11.正道成功
卷十:《和》
1.中庸之道 2.兼容并包 3.和合共生 4.阴阳和谐
5.仇必和解 6.和而不同 7.中和之美 8.心灵和谐
9.中和养生 10.和合齐家 11.修齐治平 12.沟通交流
13.天人合一
以上每个主题,即是书中独立一章。132个主题中的每个主题,均有五个部分构成:
(一)圣贤经典:体现“以经证经”原则,围绕某一思想主题,汇聚历代圣贤的经典语句。只有打破时空界限,打破门派界限,让众多的思想家站出来,面对同一主题表达不同的观点,阐释同一主题的方方面面。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对这一思想主题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与体证。
(二)明理致用:体现“经世致用”原则,依据经典,结合现实,面对人生,进行创造性转化,进行思考、理解、体证、修身、践行、运用、补充、发展。
(三)经典例示:体现“经史合参”原则,遵循言教与身教合一的原则,运用史部著作中的案例,特别是运用人物列传,通过人的践行活动,印证并诠释本章所列经典原句的真正内涵。
(四)修习论道:体现“学思结合”的原则,提供作为课堂讨论和学习小组讨论的题目,这些题目也可作为个人思考之用。
(五)省察践行:体现“知行合一”原则,132个主题均是平常之道,对于每一个条目,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将其运用于修身、践行之中,运用于工作与生活之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总体工程,要在总体工程之下,设立众多的分支工程,诸如:
中华文献整理出版工程
国史编修工程
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
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工程
中华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工程
国家古籍保护工程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
中华文学经典教育工程
中华历史经典教育工程
中华文化教育师资培训工程
文物保护与修复工程
国乐振兴工程
戏曲振兴工程
国画振兴工程
书法振兴工程
中华传统工艺振兴工程
中华医药振兴工程
中华武术振兴工程
民族歌舞振兴工程
中华传统节日振兴工程
中华服装服饰复兴工程
汉服复兴工程
中华传统体育振兴工程
中华文化动漫工程
中华文化影视工程
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
公共文化机构传统文化建设工程
中华礼仪养成工程
中华烹饪振兴工程
中华民俗重建工程
中华文化海外华人华侨传播工程
中华文化港澳台传播工程
圣贤英烈遗迹保护建设工程
国家公祭工程
中华园林建筑工程
公共空间传统文化置入工程
中华传统家居装饰装修工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工程
汉语纯净工程
中华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工程
中华文化旅游研习工程
孔庙活化工程
中华文化网络建设工程
中华文化传承人培养工程
领导干部国学教育工程
书香门第建设工程
乡村国学建设工程
书院国学建设工程
企业国学建设工程
学校国学建设工程
中华文化学科建设工程
一带一路中华文化传播工程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等等
以上众多分支工程的设立,目的是让中国人民浸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日受浸润,滋养其心灵,改善其行为,做到“以文化人”。即便是没有读过圣贤经典的人,也能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受益,领悟经典传递的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