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国学著作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著作 > 中华十德 >中华十德

第六章 忠

日期:2021-07-10

查看次数:699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一、爱国主义的真实内涵是什么?

国和家是一体的,没有国就没有家。爱国就像爱家一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国就是我们的共同的家,每个人对于家都是全心全意地去爱护,对于国也要全心全意地去爱护。只是我们要搞清楚国家的概念,国家的“国”是指祖国,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文化、人民。在专制统治时代,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君主即代表国家,“朕即国家”,把君王与国家混为一体,把忠于国家等同于忠于君主。在一个有道的时代,在一个贤明君主统治的时代,忠于王朝、忠于君主并不会同爱国产生冲突。但是在一个君主无道的时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忠于君主就会同爱国产生冲突。真正的爱国的真正内涵是:热爱祖国人民并为之奉献,热爱祖国土地并加以保卫,热爱祖国文化并加以弘扬。

(一)热爱祖国文化并加以弘扬

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凝聚力。有了伟大的文化,一个民族才有生命力。中国几千年来,不论是遭到少数民族的冲击,还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最后少数民族政权和外来文化都被以儒家为主的文化汉化或者中国化。中国文化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如果中华文化消亡,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也就消失了。所以,要铸造中国的国家认同,就要强调爱国主义,就要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就要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毁灭中华文化,也就销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销毁了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感。

所以要培养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必须借助中华文化。“国魂者,原于国学者也,国学苟灭,国魂奚存?”(邓实:《古学复兴论》)国魂也就是中国精神,毁弃国学,也就毁弃了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在全民族中形成同心同德的局面。认同中华道统,维护中华道统,是爱国主义的最高体现。

(二)热爱祖国人民并为之奉献

祖国同胞是生活在祖国大地上的是全体中华民族成员,不仅包括汉族及各少数民族,也包括生活在世界各国的华侨。只要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就需要同等对待。让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认同中华文化,形成同心同德的局面,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培养热爱祖国人民的情怀。如果我们搞对立,搞斗争,放任狭隘民族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崇洋媚外思潮、抹黑中华民族历史的思潮、攻击歪曲中华文化的思潮,就会对中华民族意识产生肢解作用,就会降低了中国人对于祖国的忠诚度。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要和谐相处,这一个家庭才能和谐,才能兴旺发达。要大力弘扬仁道,培养仁爱之心,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一个国家内部始果缺失仁爱之心,取而代之的就是冷酷之心、功利之心,人与人之间就是相互残害,相互斗争。

(三)热爱祖国土地并加以保卫

祖国土地包括领土与领海,祖国的土地就如同我们自己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所有中华儿女都应该去保护它。热爱保护祖国的领土之责有以下几方面:祖国的领土与领海遭到外来势力的侵犯时,中华儿女都应该担负起守卫疆土的职责,英勇抗击外来侵略;在和平时期,禁止对祖国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承担保护祖国生态环境的责任;爱国还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保护祖国的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物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重视历史文物,实际上就是重视文化的表现。

屈原殉国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当时,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为争夺城池和土地,互相杀伐,混战不断,各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战争中,秦国渐渐强大起来,并有吞并六国之势。屈原当时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官,见百姓不堪战争之苦,十分痛心,于是暗下决心,立志报国。他常常向楚怀王进言,劝怀王选贤任能,爱护百姓;见秦国有虎狼之势,他促成了楚国与其他五国联盟,抵御强秦,因而深得怀王的信任。

然而见楚王如此重用屈原,楚国的贵族都十分嫉恨他,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批人就经常在楚怀王面前诬陷诋毁屈原。

当时,秦国相国张仪来到了楚国郢都,暗中拜访子兰,并悄悄告诉他,屈原之所以能得到楚王的信任,是因为他一手促成了六国联盟,如果子兰能拆散六国联盟,让楚国与秦国结盟,那楚王必定不再信任屈原,反而信任子兰。子兰一听,十分高兴,便与张仪结交,将他引荐给王后郑袖。张仪将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郑袖,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赢得了郑袖的信任,希望郑袖能为他在楚王面前进言。

由于子兰和郑袖的引见,张仪得以觐见楚王,他将从秦国带来的礼物交给楚王,并许下承诺,若楚国与秦国结盟,将会得到更多的城池和土地。一番交谈之后,楚王心中生起了与秦国结盟的想法。

一天,楚王在宫中摆下酒席,招待张仪,屈原也一起作陪。席间楚王和张仪谈论起秦楚结盟的事情,这让屈原十分震惊。他万万想不到楚怀王竟然要放弃六国之盟,转而与秦国结盟。于是他站了出来,极力劝阻楚怀王:“大王万万不可!秦国乃虎狼之国,早已有吞并六国之心。如今我们六国结盟,尚能合力抵抗强秦保我楚国;但倘若我与秦国结盟,一旦五国俱亡,那楚国亡国之日不远矣!”并痛斥张仪、子兰等人。

然而这一番义正词严却被子兰等人污蔑为心怀不轨,投敌叛国。楚怀王也不愿听屈原的话,反令武士将其押出殿外。屈原回到家中,十分愤懑,但他不愿放弃,几次上书给怀王,但怀王置之不理,并逐渐疏远了他。

忧愤难平的屈原便自比香兰,将楚怀王比作美人,创作了抒情长诗《离骚》,以此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怀以及救国救民的理想。然而,此诗传入宫中,却成了子兰、靳尚等人攻击他的罪证。他们向怀王进谗言,说屈原因得不到重用,心怀怨恨,还作了首诗,把大王比作桀纣。楚王一听,十分震怒,立刻撤掉了他的官职。

后来,楚怀王死了,其子顷襄王继位。顷襄王任命其弟子兰为令尹。由于怀王是在与秦国结盟之时被掳而亡,而促成楚国与秦国结盟的正是子兰,所以屈原与楚人都将怀王之死归咎于子兰。子兰大怒,便暗中命人向顷襄王进谗言陷害屈原。顷襄王不辨是非,将屈原放逐江南。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都被秦国大将白起率领的部队攻陷,其宗庙和陵墓均被焚毁,楚国眼看就要亡国。此时的屈原虽被流放江南多年,却依旧等待着为国效力。得知这个消息,屈原痛哭失声,决心回到郢都,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

行至汨罗江畔,屈原看着满头白发的自己,联想到楚王误听谗言,小人破坏盟约,百姓遭受战火,而自己空有一颗救国救民之心却不得重用,忍不住痛哭起来。他不愿与奸邪同流合污,决心用生命来唤醒国人的良知,共同御敌,保卫祖国。于是,他解下衣服,包住了一块石头,系在自己腰上,怀抱石头投入江中。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十分难过,便划着龙舟来到屈原投江的地方,将用叶子包好的米饭扔进江中,希望鱼儿吃了以后不要去咬屈原的遗体。而屈原的爱国精神深深感动着国人,人们就将他投江的那一天——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到了那一天,人们纷纷划龙舟、挂菖蒲、吃粽子,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点评:祖国在腐败势力的侵蚀下走向衰败,这是屈原心中最大的痛苦。

二、如何理解忠于公和忠于私?

“ 公 忠 ”和“ 私 忠 ”。 “ 公 忠 ”的 对 象 是 祖 国 、是 人民、是正义事业。私忠则是忠于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私忠用于夫妇之间、朋友之间是应该的。但私忠的对象若是权势个人或权势集团,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正当与否。如果忠于的个人或者集团是为了正当的利益,是走正道的,则是可取的;如果忠于的个人或者集团是为了谋不正当的利益,甚至是为了私欲而损害大众的利益,这种忠就是助纣为虐。对于封建时代的“忠君爱国”观念,我们要进行辩证地看待。当君王在位的时候国家是稳定的,人民是安居乐业的,这位君王是有道的君主。这个时候“忠君”与“爱国”就并不冲突,这时忠君就是忠于国家。但是当君王已经严重的背离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背离正道,统治残暴无道,老百姓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这个时候忠于君主就是不正当的私忠。

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就要尽心尽责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公职人员要用忠诚、敬业、奉献的精神来执行公务,要清正廉洁、奉公守法、树立公心、公私分明、奉公敬业、办事公道。如果大部分人都能够这样去做,那么这个国家的凝聚力就能够很强,就算有一些问题存在,大家也会去发现这些问题并加以克服,从而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果缺失公忠的观念,只会考虑自己的腰包,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样就会做出很多损人利己的事情,整个社会就盛行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弄虚作假、懈怠懒惰、冷漠自私,久而久之,国家的根本利益就被损害了。

谭嗣同英勇就义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他是清末维新派人物,也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18986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上谕,正式宣布变法。918日的深夜,谭嗣同赶到法华寺,也就是袁世凯当时在北京的驻地,希望能说服手握重兵的袁世凯,让他保护光绪帝。

在与袁世凯的谈话中,他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于是他满怀希望地回去了。然而,谭嗣同并不知道,袁世凯其实是一个野心很大,且奸诈狡猾、反复多变的小人。他一方面假意答应谭嗣同的要求,另一方面他却有着自己的计划。他反复权衡之后,始终认为在慈禧和光绪之间,显然前者的实力更强,胜算也更大,他只有投靠慈禧,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于是他在920日晚上赶回了天津,找到了当时深得慈禧信任的荣禄,把全部机密告诉了荣禄。得到消息后的荣禄深觉此事事关重大,便立即返回京城面见慈禧,密报此事。接到密报的慈禧十分震怒,当即与荣禄等人密谋,由慈禧赶回宫中,向外发布皇帝身染恶疾、无法处理朝政的消息,由慈禧“临朝训政”;接着,便暗中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并大肆搜捕维新派人物,谭嗣同等人被捕。至此,历时一百零三天的戊戌变法最终宣告失败。

924日,谭嗣同就在自己的住宅“莽苍苍斋”中被捕。1898928日下午,谭嗣同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被清政府处斩。这天的北京城始终笼罩在阴沉昏暗的风沙中,观刑的老百姓脸上一片凝重,而六君子却始终面不改色。行刑前,谭嗣同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说完之后,哈哈大笑。他的爱国热忱使得围观的上万人为其潸然泪下。

点评:谭嗣同为了国家民族,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崇高的公忠精神。

三、忠于正道该如何做?

由于语言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对“道”进行一个完整的定义。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世界上的伟大民族,留下了伟大的文化和信仰,“道”就在这些民族的文化和信仰中,就在他们的经典书籍中。中国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易经》、《道德经》、《庄子》、《金刚经》等经典,这些经典保存了本民族赖以生存的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自己的道统,这个道统简单地表达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这些观念深入到中华民族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核心精神。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守护者,他主张将中国境内各民族整合成一个整体民族,就叫中华民族。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除了需要的疆土之外,最重要的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什么样的文化就会给这个民族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孙中山先生非常认同中华道统,他说:“中国有一个道统,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转引自钱穆《中国思想史》)孙中山先生认为,在中华道统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必须恢复固有的道德,也就是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这个道统才可能延续下去。《中庸》说:“率性之谓道”,体证道、守护道、弘扬道、践行道,忠于道可以提高自己生命的价值,提升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人性和动物性最大的区别所在。许多仁人志士为了践行正道,弘扬正道,守护正道,付出了毕生的时间、精力乃至生命。正如孔子所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的生命何其宝贵,能够为了道,为了仁,而付出自己的生命,只能说明弘扬道比延续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儒者作为道的承担者、守护者,应当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用来弘扬正道,如果为利而死,为名而死,生命就没有意义了。朱子说:“不守死,则不能以善其道;然守死而不足以善其道,则亦徒死而已。”(朱熹《论语集注》)追求真理、义理是一种高尚的德行,追求真理、义理所付出的代价,比助人为乐之类的事付出的更多,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只有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君子,出于拯救天下苍生的热忱,才能担当道义,才能把自己人生的价值发挥出来,用来弘扬圣学之道。孔子为坚守大道,弘扬大道,离开了官场,抛弃了名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成就了辉煌的事业,成为万世敬仰的圣人。

愚忠的阳谷

阳谷是楚国大将司马子反的贴身仆人,负责照顾其饮食起居。他对主人忠心耿耿且爱护有加,从不曾违背主人的意愿。然而正是他对主人的忠心使他犯了一个大错,最后导致主人被杀。原来,当时楚国国君楚恭王正坐镇军中,率领楚军在鄢陵与晋军交战,司马子反担任大将军一职。由于双方旗鼓相当,因此打了很长时间仍没有分出胜负。这时,楚恭王在激战中受了重伤,于是下令楚军鸣金收兵,回营休整。

刚从战场上下来的司马子反此时又渴又累,回到营帐中就嚷着要喝水。阳谷见主人如此劳累,心中十分不忍,便赶紧搬来一坛酒为主人解渴。生性嗜酒的司马子反平时一看见酒就什么都不顾了,一定要大醉方止。此时的他早已忘了自己身处战场,马上就面临一场恶战,伸手拿过酒杯,一杯接一杯地喝起来,最后醉倒在床上。

敌军在营外叫阵声不止。楚恭王也休整了半日,见时机成熟,便命将士们做好迎敌的准备,并派人到司马子反的营帐中催他领兵出战。然而,早已醉得不省人事的司马子反此时正躺在床上鼾声大作,任凭来人千呼万唤也醒不过来。失了将军的军队如何能打仗?楚恭王没办法,只得下令撤军回朝。

回到朝中,楚恭王依照律法判了司马子反斩首之刑。得知此事,子反的仆人阳谷悔恨不已,便向楚恭王请求用自己的性命来为子反顶罪。楚恭王拒绝了阳谷的请求,并严厉地告诉他:“子反是国之大将,却在行军作战期间犯下如此严重的过错,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你以为是你一个仆人能顶替得了的吗?而你作为仆人,只知道一味迎合主人,以至于你的主人犯下大罪,你的罪过也不小啊!”

最后,楚恭王将司马子反斩首示众,以戒后来之人;而子反的仆人阳谷也从此离开了楚国,不知去向。

点评:子反的仆人阳谷迎合主人的不正当需要,最后是害了主人。

四、如何做到忠于职责?

责任感是一个人重要的品质之一,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我们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既然我们是社会的人,我们就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一个社会要发展,是整个社会大众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个社会的大众如果普遍具有责任心,这个社会就能够得到良性的发展,就会很有秩序,就能够和谐安定。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不是完全由物质因素来决定的,不是由高楼大厦的数量来决定的,更不是由GDP的增长率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社会公民素质的高低来决定的。责任分为职业责任和角色责任两类。职业责任是从事某种职业并以此作为生活来源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许多人在工作中普遍缺乏职业责任,特别是在国家职责部门和事业单位,这种现象比较明显,他们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工作上应付了事,形式主义泛滥。责任意识的培养不是靠空洞的说教就能够解决问题的,而是要靠文化教育和熏陶。一个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的教师,才会把学生生命的成长作为自己一生教育工作的重心,而不是去追求分数;一个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医生,才会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一生的职责,而不是想着如何在病人身上赚钱;一个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的政府官员,才会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全身心的去考虑,而不是只会为了自己的政绩考虑,干大量的劳民伤财的事情。

角色责任就是人在社会中处于一定位置,在此位置上应当承担的责任。如公民角色、父母角色、子女角色、领导角色、职员角色等。大学里面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这体现儒家最完整的社会角色的责任意识。责任感的培养很重要,责任感会产生自觉主动履行责任的内驱力。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面对不同角色的时候,都会尽力的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当他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时,他就会自责、会不安、会内疚。这样的人会积极主动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好。责任感根植于自己内心深处,形成稳定的心理习惯与行为习惯,成为我们脑海中的强烈意识。西点军校有句名言:“没有责任感的军官不是合格的军官,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是优秀的员工,没有责任感的公民不是好公民。”然而强烈的责任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很多优秀品质才能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比如精神自主、人格独立、坚强刚毅的性格,这样才能让生命的主体挺立起来,才能承担责任。一个人有了太多的物质欲望和名利的追求,自己会成为金钱的奴隶,不容易培养出强烈的责任感意识来。责任意识根源于仁爱之心、感恩之心、忠诚之心,所以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道德完善起来,德行树立起来,才可能培养起来真正的责任感。

明城墙砖块

南京的明城墙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城墙,这与其所用砖块的高质量密切相关。修筑城墙所用的砖块,都是由长江中下游附近的府(州)、县负责烧制。当时朝廷规定,在砖的侧面除了刻上砖烧制的时间、负责的府县的信息之外,还必须刻上监造官、烧窑匠、制砖人、提调官(运输官)四人的名字。之所以在砖上刻人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能保证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参与人员的名字都刻在砖上,由谁监督、由谁烧制等等,一系列信息都十分清楚,不管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很容易就追踪负责的人,谁也不能推卸责任。

正是因为其监督体系如此严格明确,以至于无论是监造官、提调官,还是烧窑匠、 制砖人,每一道工序都十分严谨,每一个人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最后交砖的时候也要经过一道更为严格的审查:检验官会命令两队士兵将砖捆起来相互撞击。撞击时,如果砖块声音铿锵有声,且清脆悦耳,而砖块并无破裂,才称得上合格;而一旦撞击时发生破碎断裂等,就要责令相关负责人重新烧制。如此清楚的责任制度,保证了城砖的上乘质量,也才使得明城墙历经五六百年的风雨,却始终巍峨屹立。

点评:明城墙砖数百年不毁,就是因为有人负责。

五、怎样做才算有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指尊崇、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高度认同职业的价值与意义。要让一个人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首先要选择好自己的职业,这份职业要有价值。这个价值一方面能够有利益社会,有利益他人,甚至能够改善社会的不良风气,能够为人类做贡献。另一个方面,这份职业要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要能够和自己的兴趣能够结合起来。只有自己喜欢并且有价值的事情,才能够尽心尽力去做。当我们对自己的职业有高度认同感之后,就可以专心致志,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从而产生勤奋认真、开拓进取、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行为,创造实际的工作成就与工作业绩,获得了内在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而不是仅仅将职业当做谋生手段。

敬业精神可以细分为:正业、爱业、乐业、精业、勤业。

正业:即正当的职业,能够遵循正道的职业,比如在今天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去做改变社会人心、长善救失的事情,这就是一个有着极大价值的正业。每一个特殊的时代都会有一份最有价值的职业,今天的中国社会,最需要的民族文化的回归。这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在精神世界基本上是处于一个迷茫的阶段。传统文化被打倒了,一时难以恢复。我们一百多年来学习西方的文化,又没有学习其文化的精髓。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职业就是为文化的回归,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回归而做努力。当然社会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我们只要在自己的职业中遵循正道,不从事对社会有危害的职业,不利用职业谋取非法之利,不利用职业欺诈,这也就是正业了。

乐业:乐业就是要喜欢自己的职业,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要根基个人的发展潜质、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去寻找相应的职业。然而,由于年轻人多浮躁,不务实,他所喜欢的工作往往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所以很难选择一个有价值的职业。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如果不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乐趣和价值,人生的意义就会极大的降低。反过来,如果能够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在工作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个人的生活快乐就多于痛苦。当然,兴趣爱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是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培养、改变的。克雷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工作本身找到乐趣的人最有福了,因为他不必再求其他福祉了。”

勤业:在工作中要取得成绩是容易的,但是要取得成就是不容易的,这就需要有勤奋的工作态度,而且还要能够做到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精神,才可以取得相应的成就。在勤业的工作态度下,今日事今日毕,每天的工作任务、学习任务,在当天完成。而且,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日积日累,必然会取得成就,这就是“天道酬勤”。任何一位成功人士,都不是靠投机取巧而成功的,成功之道千千万万,其实都离不开“勤”字。

精业:精益求精是成家成名的必要条件,同一个行业,千千万万人在做,能够成为顶尖专家,毕竟寥寥无几。要成为顶尖人才,除了智力因素业之外,最重要的是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这是一个人内在高贵的精神品质之一。精于勤,就是要尽心尽力将自己工作、学问做到极致。在这样的工作态度下,不允许有半点的马虎。精益求精的人做事一丝不苟,有着严密的工作计划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样的人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在业务上精益求精,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搞好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有所发展,绝不马马虎虎,得过且过。

司马光一丝不苟

司马光字君实,是宋朝夏县涑水乡人,因此被称作涑水先生。他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曾负责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年轻的时候司马光十分喜爱研究历史,为此他曾读过不少史书。后来接受宋英宗的任命,负责编写《资治通鉴》一书。这部书的编写历时十九年。在这十九年中,司马光一直努力钻研,细心写作,丝毫不敢有任何懈怠。该书包括战国至五代时期这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成书时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史学巨著。

后来,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宋神宗熙宁三年离开了京师,独自隐居于洛阳独乐园。隐居期间,他常常与好友邵雍小聚闲游。有一次,他问邵雍对自己评价如何,邵雍十分中肯地回答:“君实您是一个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人。”这样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点评:司马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才有高品质的《资治通鉴》诞生。

六、忠与其它道德范畴有怎样的关系?

忠从中,从心,从字面意思来看忠就是心在中间,就是自己的心不偏不倚,时时保持诚敬之心。在一个人的德行中,忠、诚、敬没有树立起来,其他的德行就是虚的,就是浮在半空中。所以,忠在众多德行中常常与众多的德目连用,如:忠恕、忠孝等。

忠与仁:忠需要和仁义集合起来,忠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忠就可以变成愚忠,会产生严重危害性后果。日本的军国主义就是典型的缺乏仁义精神的愚忠,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愚忠,是在一种扭曲的病态心理中产生的可怕行为,给中国人民、给东南亚甚至整个人类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忠与孝:中国人既讲大义灭亲,又讲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怎么才能够拥有这种此一时彼一时的智慧呢?就要把忠道和孝道结合起来。因为在忠道,我们的心是处于不偏不倚的中间位置的。当父母做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事情的时候,如果被片面的孝道观念所束缚住,对父母的行为不闻不问甚至助纣为虐,那我们心就没有在忠道上了。这个时候就应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个时候就要苦口婆心去劝谏父母改过迁善,甚至为了能够帮助父母迷途知返,要采取必要的手段阻止父母的错误行为。但是如果我们的父母有一些小的过失,或者因为无心之过,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子为父隐”暂时保存父母的颜面,事后来弥补父母的过错。

忠与和:在忠于某一个集团的时候,会因为政见和利益的不同,会和另一个集团产生尖锐的矛盾,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看自己所忠于的对象是否在正道上。然后在与对方进行竞争的时候还要具有“和”的智慧,不能随随便便就把对方置之于死地,不能因此而产生叛乱、篡权、政变,导致国家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之中。《昭公十二年》记载:“外内倡和为忠。”所以忠于国家的时候,忠于正道的时候,还要保持国家的和谐。在历史上,因为缺乏 “和”的精神,简单地“忠”于某一个利益集团与另一个集团产生你死我活的斗争,而给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忠与义:忠离不开义,自古以来忠义是不分家的,践行忠道时缺乏义,则会出现被私欲蒙蔽的情况,被利益蒙蔽情况。当我们忠于一家公司、一个企业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义,这样就会不择手段去追逐利,从而导致这个社会不讲规则,人和人之间相互伤害。

季布忠信

季布原先是项羽部将,其人重承诺,讲信用,因此而得到人们的尊重。另一方面,季布也是个骁勇善战的人,当初他效力于项羽的时候,给刘邦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令刘邦头疼不已。后来,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便在全国范围内悬赏捉拿季布,并明确颁布法令:倘若有人胆敢私藏季布,一经发现后诛连全族。

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捕,季布乔装打扮之后伪装成奴隶藏匿在侠客朱家的家中。朱家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得知此事,由于他对季布十分敬重,因此对他礼遇有加,并决心帮助他。有一天,朱家到汝阴侯夏婴家拜访他。闲谈之中,朱家假意问起夏婴:“大王悬赏捉拿季布,但不知他所犯何罪?”

夏婴回答:“当初季布为项羽效力之时,给陛下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陛下对他深恶痛绝,这才在登基之后便下令捉拿季布问罪!”朱家便问:“那您觉得季布这个人怎么样呢?”夏婴想了想,说:“我私心里倒认为季布是一个值得我尊重的人!”

朱家回答:“是啊,季布为人守信重诺。他当初虽然让陛下吃了苦头,但那是因为他效忠于自己的主君。如此忠心而又英勇的人,陛下却要为一己之私将其诛杀,此事传出去岂不让天下人笑话陛下心胸狭隘、不能容人?我倒觉得陛下与其杀了季布不如重用他。试想,当初他能如此忠心于项羽,一旦为陛下所用,必定也会忠于陛下的!”

夏婴觉得朱家的话很有道理,便如实转达给刘邦。刘邦一听,立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下令赦免季布,对他委以重任。

点评:季布守信重诺,是因为他内心不存在欺诈的邪念。

七、如何理解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孔子的核心精神之一,在《论语·里仁第四》中,孔子和他的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何为忠恕之道?忠于某一方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会损害对方的利益。中国文化讲一阴一阳,所以在忠的的同时,还需要有一个恕存在。

“恕”由“如”“心”二字构成。《周礼•大司徒》疏:“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孔颖达将“恕”解释为:“如心为恕,谓之其己心也。”(《十三经注疏》)。《说文解字》对“恕”解释为:“恕,仁也。从心,如声。”恕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的来理解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用自己之心去体会他人之心,这是儒家仁爱精神的具体体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推断、量度、忖度他人之心。自己所需要的,他人也需要;自己所厌恶的,他人也会厌恶。有了恕道,仁爱之心才会真正生发起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能够和谐的基本要求,和谐家庭,和谐团队,和谐社会离不开恕道。恕道不仅体现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还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相处的时候,“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朝中待母归”。

朱熹说:“恕是推那爱底……若不是恕去推,那爱也不能及物,也不亲亲仁民爱物,只是自爱而已。”(《朱子语类》卷九十五)忠一般情况是用于对待自己或自己的主人,而恕则是在考虑自己的时候还要考虑对方,自己有生存权、发展权的同时,还要给予别人生存权和发展权。

申鸣忠孝两全

申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名的孝子。他原先在家中侍奉父亲,但其孝顺之名不仅传遍了全国,也让楚王知道了,于是楚王便派人请他入朝为相,但申鸣拒绝了,他认为一旦做了楚王的忠臣,势必没办法继续孝顺父亲,因此他宁愿留在父亲身旁,随侍左右。

然而他的父亲却告诉他:“做父亲的孝子只是对我一个人有利;如果你选择担任楚国的丞相,用你的才能为百姓谋福祉,那么受益的就是整个楚国。这不仅会使你感到快乐,于我而言也没有什么担忧的。因此我还是希望你能去做楚国的丞相!”

申鸣说:“我愿意听从您的吩咐,担任楚国的丞相。”

然而就在申鸣担任丞相之后第三年,白公作乱,将司马子期杀了;申鸣得知这个消息,想要讨伐白公为司马子期报仇。他的父亲却劝阻他说:“你现在去讨伐白公说不定会因此丢掉性命。难道你不顾念你这个年老无能的老父亲了吗?”

申鸣说:“当初我选择做君王的忠臣而不是父亲的孝子的时候,就曾发誓要为君王尽忠;现在真的到了考验我的时候,我又怎能退缩。何况,大丈夫不是应该把生命奉献给君王,把俸禄交给自己的父母吗?我现在要为自己的君王而死。”于是申鸣拜别了父亲,领兵围攻白公。得知这一消息后,白公十分惊恐,立刻找来下属石乞商量对策:“申鸣是天下最英勇的人,现在他带人围攻我们,我们要怎样才能打败他呢?”石乞想了想,说:“我听说申鸣是有名的大孝子,如果我们将他的父亲抓来,用他父亲来威胁他,相信他一定会不战而降的。”白公一听,不由赞道:“好计策!”立刻派人抓来他的父亲,并对他说:“你父亲现在在我的手上,只要你愿意投降,我不仅放了你的父亲,还与你分享楚国;但是如果你不愿投降,恐怕你就失去孝子之名了!”

申鸣泪流满面,说道:“既然当初选择做君王的忠臣,现在我就没办法再做父亲的孝子。正所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我现在岂能为了保全自己的孝子之名而做对不起君王的事情呢?”最终申鸣还是选择下令将士攻打白公,并将他杀死,而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在阵前。

申鸣得胜回朝以后,楚王为了奖励他的英勇,赏赐了他黄金百两。但申鸣拒绝了楚王的赏赐。他认为如果当初要救自己的父亲,那么势必就要因此而辜负君王的信任,这是不忠;但为了帮君王安定国家却导致自己的父亲因此而丧失,这是不孝。忠孝之名难以两全,自己又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于是挥剑自刎而死。

点评:忠与孝在一般情况下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特殊情况下,一个人会面对忠与孝的两难选择。申鸣选择忠,又以自杀来尽孝。

八、如何做到尽心尽力

《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说道:“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 “忠”就是要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去对待国家、人民、真理、信仰、职责、工作、家庭、父母、妻儿。尽心是指在做人做事时尽自己最大的心力,三心二意是做不好事情的。尽力就是在做人做事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只有尽心尽力才能够把事情做到最好。

要做到尽心尽力,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努力:

充满激情:人的激情能够在利益、名利的诱惑下得到极大的激发。比如今天的很多商业巨子和文体明星,都是在利益和名利的驱动力下,把自己的生命潜能最大化的激发出来,创造了了不起的成就。除了物质的诱惑,来自于精神上的追求和文化上的信仰,也能够把自己的激情和潜能最大化的激发出来。激情是一种来自内心的积极精神力量,是一种推动着人去完成一项文化使命的推动力。心中有信仰,有强大的使命感的人,就能够振奋精神,释放出潜在的巨大能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把别人看来枯燥无味的文化工作变得生动有趣,并且享受自己文化工作的乐趣。研究人类潜能的科学家估计,人类有90%以上的能力从未开发出来,而激情是激发自己潜能的主要的手段之一。

兴趣盎然:对面自己喜欢的工作,能够工作中找到乐趣是容易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很多人做的工作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假设目前你所做的工作不是你喜欢的,那么我们有两个选择:“要么换工作,要么改变态度。”如果都不做改变,那就只有一种结果:“应付了事,在工作中抱怨,在抱怨中市侩,在市侩中庸俗”。所以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出于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从奉献精神出发,从服务意识出发,要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工作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会有成就感,慢慢的就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松下幸之助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想成功,那么不管做什么事都一样,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想去完成那件事的强烈欲望。如果心里下定决心:如不完成绝不罢休,那么事情可以说已成功了一半。有了这种积极的成功欲望,一定能想出完成这件事的手段或方法来。”

自动自发:要让一个人去做一件事,内驱力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欲望下对财富、名位的追求。二是人内在良知和责任感的驱动下,要去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在前者的努力下,推动着这个世界物质文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因为前者内在自动自发的推动力是财富和名利,所以他们在推动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比如过度的开发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坏境。物质财富过度的发展,人类迷失在物质世界,人性的弱点充分显现。后者的使命是纠正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通过文化和道德的方式,给人类的精神世界找到归宿,给人类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我们普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要给自己找到一个内在的驱动力,否则我们就只能陷入被动消极的工作状态,只能等待领的指令与安排。

用心专一:要做到尽心尽力,关键要从心入手,要能够用心专一。心乃身之主,大部分人做事是用注意力在做事,而今天的人多心神不定,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心浮气躁。心不定,气就乱动,就不能全心全意地去做一件事情。一个能够真正全心全力做事情的人,其特征是心安,他的心能够安定在所做的事情上,心安身才能定,身定得住,才可以把事情做到极致。心可以调动大脑进行思考,心可以调动力量付诸实践,心可以集中精力用于事务,心可以排除干扰全力以赴。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只有专注在一件事情,才可以把事情做好。

注重细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成大事者都是把小事做到极致之后,才能够实现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做每一件事情,需要注重的细节不一样,但是共同的特征是做事要严谨,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需要用心去做,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会关注细节。所以注重细节的做事态度,不是靠外在的管理管出来的,而是由自己严谨的做事风格来决定的。只有严谨而身心安定的人,做事才能够一丝不苟。

认真负责:天下事最怕认真二字,只要认真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认真首先是要不作假事,要做真事,不是搞形式主义,要实事求是。如果搞形式主义,搞弄虚作假的事情,再认真负责也是假的,而且做假事越是认真负责,危害越大。在有了做真事的态度之后,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就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一个企业、一个部门能够能够具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事的风格的话,做事效率就会很高,竞争力也会很强。有很多人缺乏认真负责的精神,办事草率,做事拖拉,马马虎虎,懒懒散散,漏洞百出,以“差不多”作为衡量做事的标准,这样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会导致很多严重的负面后果。

态度决定一切

针对中国足球队存在着缺乏涵养、在场上注意力不集中等致命缺陷,著名足球教练米卢蒂诺维奇在接任中国国家足球队教练之后,提出了“态度决定一切”,要求所有国家队队员树立“服从第一”的最高信念。

中国国家队队员已习惯当“大爷”,所以对米卢蒂诺维奇的提议很排斥,很快出现了所谓的“大连帮”对教练发难。先是对教练没有把某位“大爷”招进来进行责难,接着在训练中有意无意进行抵制,甚至闹出了某球星在电视台炮轰米卢的事端。

面对部分球员的恶意攻击,米卢不改初衷,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针执行训练计划。面对媒体的采访,这位有着丰富执教经验与辉煌执教记录的教练阐明了原委。他发现,中国球员的身体素质还行,但是,他们的技术与意识同足球先进国家相比,落后太多;甚至同韩国、日本相比,也远远落后,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传接球动作都做不好。不彻底改变他们的意识,他无法把这样一个只会站着等球,战术、技术意识落后的球队带到世界杯赛场上。“很多球员认为我布置的训练任务不成体系,训练太过‘随意’,那是因为在此之前他们每次集训的内容都是强化体能,不断跑圈,久而久之,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套路,即是每次都是在逼迫自己。足球应该是一种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体育运动,而中国球员的足球运动却强加了过多的外界因素,运动员往往不能从中感到快乐。只要我还做中国国家队的教练一天,我就会让队员遵从我的战略战术安排,不能适应的人只能被清除出国家队。”在米卢眼里,只有大家精诚团结,落后的中国足球才能冲出亚洲,杀入世界杯决赛圈。

事实证明,正是由于米卢在一开始就强调“态度决定一切”,强化队员服从意识,中国国家足球队才史无前例地挺进世界杯决赛圈。

点评:米卢不仅仅是提高中国足球队的足球技能,更是用心地铸造中国足球队队员的忠诚敬业精神。

九、如何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忠诚的品质?

企业要培养员工的忠诚,首先这个企业要是一个走正道的企业,是一个有道义的企业。企业不可避免地要谋求利益,只是企业在谋求利益的时候,首先要把道义放在前面,这样才是一个有格局的企业。这样的企业除了谋取正当的利益之外,还能够服务于社会大众。在这样的企业中,员工除了获得该有的正常利益之外,还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样的企业只要对员工进行适当的学习和培训之后,员工自然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负责,自然会忠诚于自己的企业。

忠诚第一:李嘉诚先生说过:“做事先做人,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的事业,人品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人品的第一要求就是忠诚。”由于今天以儒家为主的中华文化的缺失,中国人普遍唯利是图,缺乏忠义的精神。许多人将金钱的多少作为是否“忠于”企业的依据。企业经济效益好,在企业中认真工作,对领导惟命是从。这不是忠于企业,只能说忠于金钱。在中国大多数企业,员工的忠诚度是极低的,在一个企业的平均工作年限一般是5年左右。这种员工队伍极其不稳定的状况,严重影响着中国企业的发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中国企业缺失文化,功利主义泛滥,老板也往往唯一试图。员工在一个企业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宿感,缺乏保障。再加上今天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中,缺乏对做事做事的教育,功利主义盛行。所以今天的社会大众普遍的唯利是图,社会大众普遍没有精神追求,缺乏信仰,只将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当作赚钱的工具。

同心同德:在一个真正有使命感、有责任感的企业中,在一个真正有文化、有信仰的企业中,才可能有同心同德的现象。因为在这样的团队中,大家有共同的信仰,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责任,有共同的理念。这样的团队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家有共同的信念,要去共同完成一项使命,大家的目标才可能一致。在团体中大家有共同的目标,成员才会有共同的行动方向,才能实现同心,才会形成上层领导和下层工作人员之间思想行动上的一致,上层制定的目标和实施的方案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同德就是大家有共同的信仰,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共同的使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志同道合,这样的一群人在一起才能共同去完成一项有价值的事业。

忠诚奉献:忠诚是内心至真至诚时外在的一种表现,忠诚之人,更多的时候,追求的是一种存在的价值。所以这样的人是不会太计较个人得失的,他不会去追求太多的物质利益和外在的名利。他更愿意为单位、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高度的奉献精神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不是要为了博得美名,不是要为了得到荣誉。低度的奉献精神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一个助人为乐的人心胸是宽广的,眼见是高远,身心也是健康的,不会如同斤斤计较的人一样心如鸡眼,只能看到自己的小家,只能想着自己的口袋。

协作互助:除了读书做学问,一个人不可能单独把一件事做好,我们要完成一项工作,需要一个团队。一般情况下,人多意见就会多,分歧就会多,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我执,每个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都会有不足的地方,这就会导致矛盾的产生。而一个团队矛盾太多,得不到有效的调适,就无法有效地完成工作。一个团队围绕着着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就可以战胜困难,就可以迎难而上,就可以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互惠共赢:忠诚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大家能够忠诚于一个团队,除了有共同的使命,共同的目标之外,还要能够在这个团队得到共赢。一个团队只有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惠共赢的和谐状态,才可能发挥出每一个人最大的价值。在现代复杂的社会条件下,靠一个人的努力很难取得一些巨大的成功。比如,微软开发windows XP时有500名工程师奋斗了二年,编写了5000万行编码。这500个人能够团结协作,除了他们自己有共同的目标之外,他们还能够互惠共赢,500个人的力量就会被十倍百倍的放大。除了修养德行,读书做学问之外,今天不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时代,今天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要将自己放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里,借助团队的力量,达到“共赢”的局面。

大局为重:一个有团队意识的人,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应该要有大局意识。很多时候整体利益、团队利益是高于自己的利益的,这就往往需要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来顾全大局。大局意识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一能够忠于团队,忠于国家的人需要有具备的。在大局意识下有时需要一个人无条件的贡献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要做出巨大牺牲。韩国人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好,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韩国很多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面临倒闭。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企业的员工把自己家的金银首饰变卖之后,将钱无条件地捐献给公司,帮助自己的企业走出困境。

袁盎谏文帝

汉文帝时期,绛侯周勃被任命为丞相。自恃有功的周勃在朝堂上常常表现得踌躇满志,每次退朝的时候总是快步走出去;而汉文帝也因为敬重周勃的功绩而对他十分恭敬,下朝后经常亲自送周勃。

然而当时的大臣袁盎却认为皇帝对下臣如此恭敬不合礼制,于是决心向文帝进谏。有一天,袁盎在与皇帝交谈的时候假装问起:“不知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汉文帝想了想,说:“绛侯是国之重臣,是我所倚仗的人。”

袁盎说:“陛下认为绛侯是国家的重臣,可下臣却认为他只是功臣罢了,称不上重臣。”汉文帝好奇地问袁盎:“不知这又如何解释?”

袁盎回答:“能被称为国之重臣的人,一定是能与君主同生共死的人。可当年绛侯担任太尉的时候,吕后掌权,吕家人竞相取代刘氏自立为王,以至于刘家的天下危如累卵,绛侯虽然执掌兵权,却不能及时地匡正挽救;直到后来吕后去世,朝中大臣联合反吕,绛侯这才因为掌握兵权而顺势成功,所以臣认为他只是功臣而非忠臣。而现在绛侯担任丞相,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对陛下您的态度却不够恭敬,反而要陛下处处忍让他,臣觉得这与天理不符,所以希望陛下能改变对他的态度。”

汉文帝一听,觉得袁盎说得很有道理,从此对周勃的态度不再像以前一样恭敬有礼,而是时时注意保持皇帝的威仪。此后,周勃对文帝越来越恭敬。

有一天,有人将袁盎与汉文帝的对话传到周勃的耳朵里。周勃一听,十分生气,大骂袁盎败坏他的名声,并要求袁盎向他道歉。但袁盎始终认为自己没错,因此不愿道歉。后来,周勃因为一些事情被罢免了丞相之职,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国;可是封国中的人向朝廷告发周勃谋反,皇帝盛怒之下便将周勃宣召回京,并将他下了狱。

其实大臣们都知道周勃是被诬陷的,可都不敢站出来替他辩白,唯有袁盎想尽了所有办法,终于替周勃开脱了罪状,周勃这才得以出狱。自此以后,周勃对袁盎的态度彻底改观。点评:在周勃有错的时候,袁盎能直言不讳,坦诚地指出他的错处;而当周勃遭遇困境的时候,袁盎又能不计后果地帮助他,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本文选自陈杰思、刘少华著《中国人应知的中华十德》,中华书局2018年版。)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