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谬论辨析
日期:2021-05-17
查看次数:858
T 浏览字号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谬论辨析
陈杰思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出版《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让我们认识到:长期以来,批孔反儒的谬论在国内流传,影响面极广。李零并不是这些谬论的发明者,而是这些谬论的受害者,与李零同样的受害者在官员、知识分子和民众之中有一定比重,单纯地批驳李零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将李零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进行全面的反思。在此,请允许我们使用“李零现象”这个词语。“李零现象”指的是:与李零同时代和后时代的人,生活在“内、外、左、右”四大势力攻击的困境中,没有受到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而是接受了文人和政客重复无数遍关于批孔反儒的谬论,这些谬论积存于意识和潜意识之中,挥之不去,在文革结束之后,又没有接受到关于儒学的拨乱反正的教育,在现在和将来,这些存积在自己意识和潜意识中的批孔反儒谬论,即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李零宣称:“我的书是用我的眼光写成,不是人云亦云。”那么,李零的眼光是什么眼光,通读《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你就会感受到他那灰暗的眼光。这种眼光并不是李零自己所产生的,而是李零生活在批孔反儒的环境中,由环境中的各种错误观念铸造的。对于各种关于孔子儒家的错误观念,人们一般没有这种功夫,也没有这种能力去分辨,往往是听而信之。李零与他们不同的是,发挥作为古文献专家的特长,去找孔子的话,经过歪曲处理之后,强牵附会,用来印证这些关于儒家的错误观念。李零说:“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 (《丧家狗——我读论语》自序)这显然是欺人之谈。事实是,李零不仅仅使用了历代注释者的说法,甚至还大量使用了新文化运动批孔和文革批孔的说法。比如说,“四人帮”骂孔子是“四处碰壁的丧家狗”,不会引用孔子本人的话。而李零说孔子是“丧家狗”,则引用孔子的话,并加以歪曲处理后作为论据。李零以“三古”(考古、古文字、古文献)见长,而对于儒学义理则不能入门。本来,考据与义理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在李零这里,则将考据与反孔的歪理结合走来。
贬低孔子儒家的人,通常有一系列的相关谬论,成为他们批孔反儒的理论依据。李零同样有这些谬论,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谬论的矛头最终都是指向孔子的。
1、李零主张道德虚无主义:
李零否定道德的价值,认为道德只有一种伪饰的作用,是一个典型的道德虚无主义者。他说:“德只不过是装饰罢了,就像厕所里面撒香水,让你不觉得其臭而已。”(《丧家狗——我读论语》72页,以下本书引文只标注页码。)李零认为孔子的道德理想不可能实现,是虚幻的:“中国还有一个堂吉诃德,就是孔子。”(11页)又说:“西方最早的乌托邦,是柏拉图的哲人王;我国最早的乌托邦,是孔子的道德王。它们都是幻想,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69页)同时,他也反感道德教育:“过去,我不爱读《论语》,还有个原因,是我不爱听人说教。人上点年纪,以为曾经沧海,就可以当道德老师,我以为是为老不尊。”(《自序》)
2、李零赞同全盘西化:
李零先举出全盘西化的事实:“全盘西化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大家最爱争。我讲全盘西化,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事实判断。不管好不好,爱不爱,这是大局已定的事情。你只要睁眼看一看,周围的一切,几乎全是西方文化,哪怕是国产自己造。”(李零:《传统为什么这样红——20年目睹之怪现状》),同时,李零下了这样的价值判断:“西化有什么可怕。” (同上)孔子儒家建立了系统完整的道德理论,一个解读《论语》的人竟然对此视而不见,反而说:“在道德问题上,我对西方有敬意,主张进口道德,原因之一,就是我不喜欢吹吹拍拍、拉拉扯扯这一套。”(80页) 奇怪的是,这个论调是在解读:“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时出现的。孔子不是已经有了反对“吹吹拍拍、拉拉扯扯”的理论吗?为什么还要进口呢?
李零说:“你不要问西方文化是你的主体,还是中国文化是你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你自己!中国文化,我可以接纳,西方文化,我也可以接纳,就像我们既可以吃中餐也可以吃西餐,哪个为主,哪个为辅,不重要,你非得争出个‘中餐是体,西餐为用’来,这不是自己跟自己找别扭吗?你这么讲,中国以外,人家能接受吗?”(《他是一条丧家狗》,见《南方周末》2007年5月17日)中国人作为接纳文化的主体固然是不错的,但这个主体并不是空空的容器,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在里面。中国人作为接纳文化的主体,是有内涵的主体,是有民族利益的主体,是由传统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主体,以上因素决定了中国人这个主体,具有优先认同中华文化的义务、权利、倾向。
3、李零反对祭祀圣贤:
李零说:“抗战期间,毛泽东率众祭黄陵,就是现代的禘祭。当时,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么做,有道理。但现在祭黄炎,却让人感到滑稽。”(95页)又说:“但各地公祭,烧香磕头,十分滑稽。”(李零:《传统为什么这样红——20年目睹之怪现状》)祭祀古代圣贤可以培养中国人对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培育爱国心。这一切,中华民族时时刻刻都需要,并不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才需要,更不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才去祭祀,平时就可以放在一边。
4、李零误解知识分子:
文革时代有句流行的话:“知识越多越反动”。李零对此颇有心得,他说:“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工体系下的精神残废,瘸子看不起瞎子,瞎子看不起瘸子,认两狗字,就以为谁都不如他心明眼亮,手中有真理,错当杀人刀,特拿自个人儿葱,逮谁灭谁。(153页)又说:“不错,我是知识分子,但最不乐意戴这顶帽子。儒这个林大了,什么鸟没有。”(李零:《传统为什么这样红——20年目睹之怪现状》)
5、李零推毁神圣价值:
一个民族,要有信仰,就必须建立神圣的价值。孔子等历代圣贤,建立了中华民族的神圣的价值。对此,李零进行了攻击:“他“学而不厌”是为了“毁人不倦”,见人就灭,以为天下之大,只有他那点学问才叫学问,别人的学问都不是学问,不是冠军不许入场。这叫自讨没趣。自己把学问弄得没意思,让别人也觉得没意思。学问和人都毁了。”(144页)把孔子的“诲人不倦”,说成是“毁人不倦”,只有李零才做得出。
庸俗化、娱乐化是消解神圣价值的有力武器,李零也挥舞着这种武器指向孔子。他说:“我把读书当休息,在书中找乐子,一切为了好玩。”(136页)如果抱着“找乐子”的心态来读《论语》,就会失望的,因为,《论语》里确实没有什么“乐子”,只有“道”,只有神圣价值,必须认同神圣价值,遵从大道,才能进入“孔颜之乐”的境界。对于这种境界,李零是无法理解的。
6、李零鄙薄《论语》:
“态度决定一切”,于丹同李零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于丹“满怀敬意”地解读《论语》,而李零是“调侃戏弄”地解读《论语》。正是李零用鄙薄的态度面对《论语》,才会这样说:“当年读《论语》,我的感受是,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看到后边,前边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 ”真如李零所言,《论语》就不会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经典,孔子也不会成为伟大的思想家。
7、李零否定传统文化:
李零的创新之处就是,编制了新的名词咒骂传统文化,将国学说成是“国将不国之学”,将“国粹”说成是“国渣”:“中国近代史是部挨打的历史。中国人挨打,中国文化也挨打,打得失魂落魄。一是揍出一个国学来,我叫“国将不国之学”。二是剩下一堆国粹,其实是全盘西化还来不及化,或化而不动,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好像熬药,药被人喝了,留在砂锅里的,全是药渣。原汁原味,本来是药,没有药,只好拿药渣说事。所谓国粹,其实很多是国渣。”(李零:《传统为什么这样红——20年目睹之怪现状》)李零难道不知道,国学这个名词是近现代才有的,但国学的内容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国学这一事实,则从中华文化产生之时起,就已存在。李零又说:“国粹是个可笑的概念……中国的国粹是什么?很可怜。全是西化剩下来的东西,有些城里化了,乡下没化,沿海化了,内地没化。中医中药,国剧(京剧)国术(武术),还有中国菜,数来数去没几样。(同上)在李零的眼里,中华文化是低级的,是需要西方文化来同化的,西方文化同化不了的,便是糟粕。李零的国学知识如此贫乏,竟然数不出国粹有哪些。四书五经不是吗?《老子》、《庄子》不是吗?国画书法不是吗?民族音乐不是吗?民族舞蹈不是吗?
李零将中华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认为只有将中华文化放弃,才能走向现代化。李零说:“中国的现代化,是揍出来的现代化,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不把华夏传统的小巧玩意儿搁一边,就无法摆脱被动局面。这一步,非走不行。”(《自序》)这种谬论在中国实践,给中国带来的是灾难。韩国、日本、新加坡的实践证明了它的荒谬性。
8、李零对孔子的态度:
许多近现代知识分子通常的一个毛病就是自以为是,以自己的不健全的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以怀疑的态度、挑刺的眼光面对传统,以不敬的态度对待古代圣贤。李零就是当中一个,李零著作《丧家狗》一书,使用副标题“我读《论语》”,仿佛自己的意见高于《论语》,自己就是《论语》的评判者。李零说:“其实,敬不敬孔子,这是个人爱好。不敬又怎么样?比我小一点,王朔和王小波,他们说起这位老人,就是满嘴没好词。”(《自序》)尊重别人,这是起码的道德要求。即使李零将孔子视为普通人,也应当尊重孔子的人格。更何况,任何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中国人,都应当敬重孔子,因为孔子对中国伟大贡献,对世界作出伟大;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当敬重孔子,因为孔子的思想铸造了民族的灵魂,孔子思想带给我们良好的道德观,我们应当以虚心的态度、尊重的心态来接受孔子的教导。可惜,我们的历史教育往往把农民起义领袖捧到天上,从来没有引导人们去尊崇历代圣贤,李零正是这种教育的产品。
“大家把孔子从圣人的地位请下来,让他与诸子百家平起平坐,有什么不好?无形中,这等于恢复了孔子的本来面目。” (《自序》)历史上孔子地位通常是高居于其它诸子百家的,孔子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也是高于其它诸子百家,而且,孔子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开创者,孔子的思想是中华文明的主旋律,铸造了中华民族之魂,这也是其它诸子百家无法比拟的,这就是孔子的真实情况。如果硬要让孔子与诸子百家平起平坐,也就背离了历史真实。
李零说:“历史上捧孔子,有三种捧法,一是围绕政治(治统),这是汉儒;二是围绕道德(道统),这是宋儒;三是拿儒学当宗教(或准宗教),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说。三种都是意识形态。我读《论语》,就是要挑战这套咒语。” (《丧家狗——我读论语》自序)贬低孔子既可以从孔子的事迹上入手,也可以从孔子的思想上入手。李零的做法是:抽空孔子思想的灵魂。孔子思想的三个重要方面就是政治、道德、宗教,李零要将这三个方面抽空,那么孔子思想的地位就会跌落下来。我赞同蒋庆先生对李零评价:“此人玩世不恭,轻侮圣贤”。
李零对孔子的这种恶劣态度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认为孔子只是“历史研究的对象”。他说:“对不起,我是学历史的。我和你不同,孔子只是历史研究的对象。”(李零:《有话好好说,别一提孔子就急》)他将自己与孔子之间的关系定位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否定了孔子是自己的文化祖先这种关系,也否定了孔子是自己的道德教化者这层关系。
9、李零制造真假孔子的伪命题:
李零玩了这种让门外汉眼花缭乱的戏法:把别人善意评价的孔子称为假孔子,而自已恶意评价的孔子则称做真孔子。他说:“我们也可以说,汉以来或宋以来,大家顶礼膜拜的孔子是‘人造孔子’。现在的孔子,更是假得不能再假。” (11页)这种说法实际上就是狡辩,别人也可以说:你李零评价的孔子是假孔子,而我评价的孔子则是真孔子。历史上有那么多的人评论孔子,只能说谁的水平高一些,谁的评价更接近真实的孔子。在我看来,李零是在所有评论孔子的人当中,水平较差的那一种,离真实的孔子最远的那一种。
10、李零诬称孔子是丧家狗:
“四人帮”骂孔子是“到处碰壁的丧家狗”,只需要凭借其政治淫威就可以做到,不需要到孔子的话中去寻找理论根据。李零不同之处在于,他要去寻找依据。李零称孔子为丧家狗,主要依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这条记载:“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现在,我们就这条材料进行分析。第一,关于这条材料的真实性,崔述《洙泗考信录》有针对这条材料的考证:“郑在宋西,陈在宋南。自宋适陈,必不由郑。” 若按此说,孔子一行从宋国到陈国去,不会经过郑国,所以,此条材料为假。第二,李零歪曲地使用此条材料,其误有三:其一,李零将孔子的“欣然笑曰”篡改为“反而平静地说”(《自序》),把孔子豁达自嘲的神态改为经过深思熟虑的自我评价;其二,在这个故事中,孔子以自嘲的方式响应别人的讥讽,顶多只算是在具体情况下对于自己“无所遇”的自嘲,而李零则以偏概全,将孔子“无所遇”的这个片断无限放大,作为对孔子一生的概括:“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面对同样一条材料,司马迁则对孔子得出了相反的评价,认为孔子是圣人:“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其三:杨立华先生发现,由于李零没有将标点符号搞清楚,于是出现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这种不伦不类的说法。所以,李零是在歪曲地使用一条不可靠的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
李零设立了一条丧家狗的标准:“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并将这条标准强加给孔子。其实,这条标准用于李零头上比较恰当,而无法用在孔子头上。孔子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导师,已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精神家园,并同弟子们愉快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所谓“孔颜之乐”是也。
11、李零诬称:孔子贪求名
李零诬称“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名,他还是非常在乎。”(67页)又说:“人有生前之名和身后之名,他对名看得很重,特别是身后之名。孔子对利也不是不要,他对禄也看得很重。”(277页)李零在这里,将名利之名与荣誉混淆起来。从“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一语中就可看出,孔子追求的,是以自己的仁德而获得荣誉,而不是追求名利之名,这没有什么不对。无耻之人,是不需要荣誉的。
12、李零诬称:孔子贪图利
李零以小人之心,计算了一下孔子收弟子礼物而发了多少财:“孔子有弟子三千,一人一束腊肉,可以有30000根腊肉。更何况“束修”二字的后面还有“以上”,学生愿意多送,也可欣然受之,多多益善。数量可能不止于此。当时的物价水平,我们无法估计,好像还值点钱……孔子收徒,不问出身,只问有没有见面礼。”(146页)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弟子们既是一个教育团体,也是一个同舟共济的生活团体。为了大家生活下去,孔子收一点弟子的见面礼作为生活开支,也在情理之中。孔子和弟子们长期处于贫困之中,没有任何材料表明,孔子办教育发了财。况且,孔子弟子中有许多是如颜回一样的穷困者,如果是放在现在,肯定会上不起学,而孔子却常把他们带在身边,给予关怀。孔子常常教导弟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子的这种伟大榜样,值得我们当今搞教育产业化,将学生作为赚钱工具的人学习。
13、李零诬称:孔子贪图做官
李零说:“孔子对种地没兴趣,他的兴趣是做官,当然得住在城里。”(235页)将孔子描述成一个贪图做官的人。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孔子以出仕为途径,实现以正道挽救天下苍生的理想。以孔子之才,如果只为了做官,放弃正道,那么机会有的是,决不会“无所遇”。孔子教导弟子们出仕,也是为了尽自己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因为在那个时代,只有做官,才能施惠于民,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14、李零诬称:孔子不是圣人
历代公认的圣人标淮:圣人是智慧和道德修养达到至高境界的人。按此标准,孔子是圣人。李零为了否定孔子是圣人,于是另立一个标准:“当圣人,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聪明,天生聪明;二是有权,安民济民……第一个条件,他说他没有……圣人的第二个条件,孔子也没有。(342页至343页)李零这样做,动机很明白:“我读《论语》,是为了破除迷信。第一要破,就是‘圣人’。”(自序)
15、李零诬称:后人对孔子的评价是“捧”
孔子是圣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于这个公论,李零是相当嫉妒,于是,他把别人对孔子的赞扬,说成是“捧”。李零还认为有这三类人捧孔子:一类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是怎么变成圣人的?是靠学生。他是靠学生出名。”(343页) 第二类是历代帝王:“历代皇帝都捧他,越捧越高,也越捧越假。”(12页)第三类是外国人:“最近,孔子和《论语》有点升温,我知道,美国和法国都有一些译本和论着。还有人替我们琢磨,挖空心思,帮孔子说好话。”(43页)李零列举出这三类人,是想告诉人们,他们“捧”孔子,是别有用心的:弟子可以沾老师的光,帝王可以利用孔子加强统治,外国人可以来讨好中国人。
现在,我们要请李零等人读一下这段话:《史记·孔子世家》载:“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从中,可以感到孔子的人格魅力,可以感知人们对孔子的热爱是由衷的。
16、李零诬称:孔子是复古主义者
李零说:“孔子是个复古主义者。”(349页)并在此标题之下列出三点论据:“(一)孔子称美,首先是唐、虞。……(二)其次,孔子推崇三代。……(三)孔子想挽救东周。”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必须建立在传统之上,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对这些历代伟人的赞赏,难道就是复古吗?孔子生处乱世,想挽救东周,恢复社会秩序,这也算是复古吗?儒家是主张变革的,孟子就称孔子是“圣之时者也”,《系辞》提出“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之《彖下传·革》赞美汤、武革命:‘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李零举起“复古主义”这顶帽子,在给孔子扣上的同时,也扣在现代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上:“现在,举国若狂,复古一边倒,不正常。”(李零:《传统为什么这样红——20年目睹之怪现状》)“现在的中国,正好相反,从骂祖宗变卖祖宗,急转之下。”(同上)“中国的复古,是因为意识形态真空,就像俄国,乞灵于传统。”(同上)
对于现代中国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如祭祀炎帝黄帝及历代圣贤、读经、提倡汉服等,通过李零歪曲变形处理之后,向人们展现出来,然后说:“中国当前的复古潮,已经闹到乌烟瘴气的地步,何人扫此阴霾?”(李零:《有话好好说,别一提孔子就急》)我认为,中国当前并不存在什么复古潮。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偏差,这些偏差是可以纠正的。但如果像李零这样,夸大这些偏差,并用“复古”这种政治性强的帽子盖上,目的就是要阻断中华文化复兴之路。
17、李零诬称:孔子维护专制主义
学术界长期流传着这种错误观点:儒学是王权专制制度的支持者。李零这样批评儒教:“当然大家要立的不是小教,而是大教,足以跟伊斯兰教、基督教三足鼎立的大教。可问题是,武力传教是西方文化中最糟糕的传统。你说弘扬传统,学的全是这类玩意儿。普世性的宗教,其实是思想上的专制主义,和政治上的中央集权有同样的功效。这类传统,是好还是坏?大家要想一想。”(《他是一条丧家狗》,见《南方周末》2007年5月17日))对于宗教,李零没有相关的知识,只是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说出“普世性的宗教,其实是思想上的专制主义”这种蠢话。对于儒教,儒教主张“以德服人”,“修文德以来之”,从来没有搞什么“武力传教”,李零对此不了解,想当然地认为复兴儒教就必定会走“武力传教”的道路。在中国古代,儒者最基本的政治立场是:实行以民为本的“仁政”,实行王道政治,维护王权,但同时用正道来制约君王:“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那个时代,集中统一的王权得不到维护,社会就走向分裂与战乱,所以儒家只能作出这种选择:维护走正道的君主政权。在近现代,儒家的基本政治立场是:将民主、科学与德治、人文相结合,孙中山先生认为三民主义来源于孔孟思想,近现代儒家梁漱溟、张君劢、徐复观、牟宗三、余英时等都走儒家道德与民主相结合的道路。
18、李零曲解《论语》
对于《论语》中的许多语句,李零是作了歪曲、变形的处理,以符合李零心目中对孔子歪曲的形象。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 语·学而》)
李零的解释是:“但合理的,三年不许改,三年以后就可以改吗?我们要改的,难道不是爸爸的‘不合理部分’,反而是他的‘合理部分’吗?我猜,孔子的逻辑,说爸爸不合理,本身就不合理。爸爸还有什么不合理?‘父之道’就是老子说了算,老子的话就是道。”(63-64页)
其实,孔子在这里所说的道,即指正道。孝子在服丧的三年之内不改变父亲遵从的正道,三年之后,已形成了行为习惯,自然更不会改了。父亲的行为,也有好坏,对于好的部分,则要继承发扬;对于父亲不好的部分,则按“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的原则来处理。孔子从来不会认为“老子的话就是道”,要不然,孔子怎么会说:“事父母几谏。”(《论 语·里仁》)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李零的解释是:“在他看来,言必信,行必果,死心眼,尾生之信,是小人的信,不足取。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大人’是君子,君子有特权,只讲大信就够了,小信可以打折扣。可见同一种道德,有两种标准。人类社会,只要不平等,就有双重标准,人和动物,就是双重标准。”(65页)
作为一个固执的小人,只知讲诚信,不知讲正义,在什么情况下,都只会用“言必信,行必果”这一原则。在大人这里,正义高于诚信。如果诚信符合正义的,即可以“言必信,行必果”;如果诚信违背了正义,则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所以,孔孟是讲在两种不同的道德境遇下,人们该如何办的问题。而李零所讲,就是在道德领域中滥用阶级分析法,将小人与大人作为不同的阶级,将两种高低不同的道德境界错误地理解为不同的道德标准,并且说,这两种不同的道德标准分别属于大人和小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李零的解释是:“你心里想着仁,仁也就来了。这是“立等可取”的鼓励方法。就像很多俗和尚,以为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净土。”(157页)
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靠自我的内在的力量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所谓“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净土”,则是强调依靠外在的神灵的力量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不同,也是“自力”与“他力”的不同,李零则作了歪曲的比喻,将人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误导到一个错误的方向上去。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李零的解释是:“君子是上层,重视和谐胜于平等;小人是下层,重视平等胜于和谐。”(244页)
“和而不同”是孔子提出的一个伟大命题,是讲君子在追求和谐之时要保持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所以就会产生不同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和谐;而小人则是没有原则的,只有附和听从,并且有相同的欲望,有相同的利益追求,所以不能和谐相处。”照李零的解释,是将“同”曲解为平等,则“和而不同”就是提倡不平等,将这个伟大的命题转变成阻碍社会发展的落后观念了。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李零解释说:“以直报怨”,朱注说是以“至公而无私”报答怨,这种解释有问题。我理解,它不是说用正直之直报答怨,而是说以对等的东西报答怨。这里的“直”,其实应读为“值”,是以怨报怨。(262页)
孔子按道德标准来要求人,所以才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主张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这本来是很通顺,也符合“仁者爱人”的精神。而李零总喜欢从非道德的立场上说话,将“直”解读为“值”,变成以同等的怨恨去回报他人的怨恨,如此,冤冤相报何时了,这难道是孔子所提倡的吗?
我们相信李零在考古、古文字、古文献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但是,不知是精力不足还是没有心思,李零并没有将这种能力用于解读《论语》上。《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其实只能算作是李零在讲课时的记录稿。在对《论语》缺乏认真研究的情况下,在对儒家思想没有基本了解的情况下,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关于儒家的各种谬误充塞于李零的头脑中,李零用这些谬误同《论语》一书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发挥一番,不过瘾,于是乘“孔子热”之机,找到“丧家狗”这个卖点,又费尽心思找不可靠的材料经过歪曲处理后来证明“丧家狗”的合理性。最后,书出了,却制造了文化史上一场不光彩的闹剧。
《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不足虑,真正令人担心的是此书所反映出来的几代人对孔子儒家的偏见。如果要将清水注入一个杯子中,先要将杯子中的脏水倒掉。如果要弘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必须将关于孔子儒家的各种谬误从人们的头脑中清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