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案例

不为五斗米折腰

日期:2021-07-06

查看次数:374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也是隐逸之宗。他隐居于山林,明道修身,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年轻的时候,陶渊明就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他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出任江州祭酒。然而当时的社会,门阀制度森严,出身庶族的陶渊明因此而被人轻视,于是他辞官回家。之后,陶渊明又任过一些官职,可因深感官场黑暗,最终辞职。

义熙元年秋,在其叔父陶逵的介绍下,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后的81天,适逢浔阳郡派遣一位官员前来视察,属吏告诉他“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却连连摇头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于是便交出官印,毅然辞去职务。至此,陶渊明13年的仕宦生涯终于结束。为了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他在这13年里不断尝试,可不断失望,最终绝望。最后,他以一篇《归去来兮辞》,表明自己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辞官归里之后,陶渊明过上了“躬耕自资”的生活,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由于酷爱菊花,他在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晚年的时候,陶渊明的生活越来越贫困,于是朋友就主动送钱来周济他。有时候,他也不得不上门向朋友请求借贷。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巅峰正是在这样的归隐生活中达到的。他是超越世俗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文代表了“人的觉醒”。

【启示】此事例印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立了道义之志的人,不能因为贫困而改变气节。

 

 

(摘录自陈杰思著:《毅》,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