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权变之方
日期:2021-06-28
查看次数:693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孔子的权变之方
孔子十分善于运用权变之道。一次,孔子经过蒲地要去卫国时,遭到围攻。无奈,孔子与蒲地人签订协议:不去卫国。于是,蒲地人便放了孔子。
最终,孔子还是去了卫国。对此,子贡十分疑惑,讲仁义道德的老师怎么言而无信呢?便请教孔子为何,孔子回答:“强迫要挟的盟约,神不会信以为真。”
卫灵公的妻子南子是一个品行不端的女人,她长期把持朝政,声名狼藉。可是,孔子为了能够在卫国推行仁义之道,得到卫灵公的支持,就不得不去拜见南子。
孔子这样做,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甚至连他的学生子路都认为老师这样做是不合适的。但孔子却十分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是为了更好地治国安邦,没有什么不对。
56岁的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大司寇,就在上任后的第七天,就处死了鲁国的乱政大夫少正卯。这似乎与他“以仁治国”的理想是大相径庭的。
但《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之所以诛杀少正卯的理由,那就是:少正卯居心叵测而阴险,行为邪僻而固执,净说假话而巧辩,对各种丑恶的事掌握得特别多,顺应各种错误而善于伪装这五大罪恶。杀了少正卯,才可以很好地以仁义之道治天下。
【启示】 此事例印证:“圣人者,应时权变,见形施宜,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论世立法,随时举事。”孔子坚守仁义之道,也懂得变通之法。
(摘录自陈杰思著:《智》,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