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九节  清贫乐道

日期:2021-06-20

查看次数:553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九节  清贫乐道

题解

“清贫”是以淡泊的心态对待贫困,或者是在富裕的条件下过节约简朴的生活,决不为了摆脱贫困或追求奢侈而不顾廉耻,泯灭良,背离正道。安于清贫的人,不会出卖人格以求取财富,也会做一些对社会有价值但对自己没有利润的事。

面对贫困生活,有的人很痛苦,有的人却很快乐,区别就在于,后者能够“诗化生存”乐有感官之乐与心灵之乐两类。心灵之乐又有“体道之乐”、“人情之乐”、“审美之乐”三类。幸福的真正含义是:人既要有感官之乐,也要有“体道之乐”、“人情之乐”、“审美之乐”。如果只有满足衣食住行需要的感官之乐,而心灵则充满了痛苦、烦恼、妄念,那不可能是幸福的。

“乐道”“体道之乐”、“得道之乐”、“学道之乐”。“乐道”的最高境界是,克服人与道相分离状态,达到 “与道合一”,人的主观精神与道合为一体,在自觉自由的状态中呈现道的精神。一个感官欲望强烈的人不容易进入“乐道”的状态,一个高消费的人不容易进入“乐道”的状态,远离“道”的人,背离“道”的人,就不可能获得“体道之乐”。将欲望与妄念减少到极限,才能去学道、体道、乐道。过分强调感官之乐,将生命的重心偏向于身体生理需要,反而减少心灵生命的需要,造成精神生活日益空虚、日益萎靡、日益低俗化,损害体道之乐。人在体证和践行十大义理的过程中,就能获得快乐,例如:

仁:人性本善,故有心的人,其精神状态与人的本性是相一致的,所以能感到由衷的欢乐最高境界就是达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自得之乐,长期地保持精神饱满、充实、愉快的心灵状态。

义:理义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

乐于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悦”)。

乐于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尔 《论语•述而》)           

孔子乐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颜回乐廉:“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商品意识的泛化使商品交换原则扩张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功利主义的泛滥使人们丧失了人文情怀,物质主义的泛滥使人们陷入物质消费的狂潮中。消费主义者宣传:赚得越多越幸福,消费越多越幸福,消费越新奇越幸福,消费档次越高越幸福。其实,这是商业广告为推销商品而建立的虚假的幸福观!享乐主义被人们讥评为“猪猡哲学”,西方政治家称享乐主义的盛行为“丰饶中的纵欲无度”,他们只注重物质享受,忽视精神需要。  炫富失道的生活是建立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消耗的基础上,这种生活模式很快走到了尽头。

 

 

圣贤经典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乐记》)

【译】君子为得道而快乐,小人为满足欲望而快乐。

(链接案例:《洛克菲勒的成功》)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王艮《乐学歌》)

【译】人心本来处于快乐状态,只是自己用私欲束缚自己。私欲出现时,良知仍需自我觉醒。良知一旦觉醒,欲望便会消除,人心依然是快乐的。

(链接案例:《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译】所以,士人穷的时候不丧失道义,而发达的时候也不可以背弃道义。人穷的时候不能失去道义,所以士才能得到了自己的荣誉;发达了却不叛离道义,所以老百姓才不失去希望。古时候的人,得志之时,把好处给百姓;不得志时,能够退而修身养性,活在世上。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使天下都得到益处。

(链接案例:《黄霸狱中学《尚书》》)

 

私欲既去,天理流行,动静语默,日用之间,无非天理,胸中廓然,岂不可乐。(《朱子语类》卷三十一〉

【译】私欲既然除去了,天理就彰显出来,在活动、安静、说话、沉默之中,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是体现天理。胸怀开阔,哪有不快乐的呢?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孔子家语•在厄》)

【译】君子修行正道培养品德,不会为贫困而丧失气节。

(链接案例:《颜回清贫乐道》)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译】君子谋求正道不谋求食物,君子忧虑大道沦丧而不忧虑贫困。

(链接案例:《改变一生的10秒钟》)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二十一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刘家湘:清贫乐道所倡导的这种生活态度,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宛如一股清流,提醒着我们不必被过多的欲望和私念所累。安于清贫并非是消极对待生活,而是在简单质朴中去追寻心灵之乐,去体悟与道合一的高深境界。心灵之乐涵盖的多种形式,让我们看到幸福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并非仅靠物质堆砌。而私欲确实如绳索般会束缚自我,让心灵陷入痛苦,唯有觉醒良知、去除私欲,快乐才能回归。同时,君子对道德修养的不懈追求也值得钦佩,即便身处贫困也坚守道义,通过学习实践收获内心豁达快乐,这也启示着我们,在生活中应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不被外界物质轻易左右,让心灵真正富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