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忍辱
日期:2021-07-07
查看次数:412
T 浏览字号
重耳忍辱
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在未登基之前曾遭受弟弟夷吾的追杀,不得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逃亡的过程中,他和随从有一次曾路过一片土地,饥肠辘辘的他们已经将身上所有的干粮都吃完了,所以就想向田里的农夫讨些食物。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那位农夫竟然给了他们一捧土。自觉受辱的重耳不由勃然大怒,当即大发雷霆,就要对农夫大打出手。这个时候,随从中有一个名叫狐偃的人及时阻止了他,并对他说:“大王,这可是一个吉兆啊!泥土不正是代表着大地吗?这表示您马上就要即位称王了。”重耳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心中的怒火也平息的。于是他将泥土恭敬地收好,还对农夫表示了感谢。
狐偃的态度是正确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他不阻止愤怒的重耳,让重耳在盛怒之下打伤甚至打死农夫,那么他们的行踪不就暴露了吗?自然也就没办法成就日后的大事。狐偃怀着一颗恻隐之心,用智慧化解了一场难堪。他的一句忠言不仅宽容了农夫,而且成就了重耳,由此也可见其胸怀之博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面对的都是同一堆泥土,重耳觉得农夫是在羞辱他,而狐偃却认为是称王的吉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想法也不一样,产生的结果自然也是截然不同的。
【启示】此事例印证:“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辨;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沟通面对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采用不同的沟通内容。
(摘录自陈杰思著:《和》,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