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案例

梅兰芳的“中和之美”

日期:2021-07-07

查看次数:260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梅兰芳的“中和之美”

 

梅兰芳自幼接受的是传统的仁爱教育。他的祖父梅巧玲(慧仙)是当时京剧“同光十三绝”之一的名旦,为人忠厚孝义,曾有舍己为人的“焚劵”、“赎当”之善举。

梅兰芳年少的时候,祖母就常常用祖父的事迹教导他,让他一定要记住梅家忠厚恕道的门风,哪怕是日后有了出息也不能学那种只顾自己、不顾旁人的坏脾气。梅兰芳先生养成了温柔敦厚的性格类型,为人彬彬有礼,“无可无不可”,非常随和。在弟子的心目中,梅大师为人有傲骨但绝没有傲气,虽温和却绝不软弱。抗日战争期间,梅先生从北京南迁到上海,并在上海重演《生死恨》、新排《抗金兵》,这些剧目都是借古讽今、表现反抗异族入侵的;后来,梅先生避居香港。香港沦陷后,为了不给日寇演出,他“蓄须明志”,甚至不惜让自己发高烧,以称病拒演。梅先生的性格外柔内刚,十分符合孔子温柔敦厚的教诲。

“高台教化”和“与民同乐”一直是中国戏曲演出存在的一对矛盾。但二者其实是统一的,毕竟无论在何时何地,以健康的思想来教育民众、用高尚的艺术感染民众都是很有必要的。因此音乐、戏剧必须要在通俗的同时却又不媚俗。梅兰芳的演出可以说是戏曲史上“高台教化”与“与民同乐”相结合的最生动、最精彩的典范,也是善与美高度融合的典范。

1935年,梅兰芳到苏联访问,与两位世界级的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相遇。在观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这可真是充满了诗意的、样式化了的现实主义啊!”俄罗斯戏剧艺术家梅耶荷德也这样说道:“俄国演员看了梅兰芳运用手的方式后,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他们应该把自己的手砍掉。”

丰富多彩的剧目、精湛的表演技巧、绚丽的服饰是梅兰芳表演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体现于其中的“中和之美”——含蓄蕴藉、不温不火,这恰恰准确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善良、内敛的性格。“中和”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其意为中正、中和,不偏不倚。梅兰芳先生准确地掌握了“中和之道”,并将“中和”的原则巧妙地运用到了自己的生活和表演中。梅派的剧目中有表现激烈冲突的,如楚汉之争中的垓下之围,他们不是将“血与火”的场面赤裸裸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而是通过“四面楚歌”的氛围,通过项羽和虞姬之间相依相惜、生死与共的深情来表现历史悲剧。濒临绝境的项羽唱出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而虞姬则忍住悲痛,含泪劝慰,拔剑而舞的同时悲惋欲绝地唱道:“汉兵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最后自刎而死。全剧的风格是刚柔相济、如泣如诉、如怨如慕。

尽管很多人都会唱虞姬的唱段,然而却很少有人能掌握着不温不火的韵味。中和之美融合了阳刚美和阴柔美,刚中有柔,柔里见刚。其实梅先生对自己的艺术风格是有明确意识的,他曾教导自己的弟子要学习自己“早年的嗓子,中年的技巧,晚年的火候”,这“火候”也就是“中和之美”的艺术风格。

【启示】此事例印证:“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梅兰芳培育了中和之德,他的表演就能呈现中和之美。

    

(摘录自陈杰思著:《和》,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