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案例

清蒲松龄著《聊斋》

日期:2021-07-06

查看次数:428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清蒲松龄著《聊斋》

 

蒲松龄是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也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

蒲松龄出身的家庭是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之家,19岁的时候参加童子试,取得了县、府、道三考第一的成绩,从而闻名乡里。他一生热衷于科举,可却一直不得志,但他并没有放弃,到了71岁的时候终于补了一个岁贡生,也受尽了乡邻的嘲笑。出于生活之迫,蒲松龄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邀,为其做幕僚数年,同时还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私塾先生。

看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他决定写《聊斋志异》。听说蒲松龄要写书,乡邻们都觉得好笑,认为他一个连省试都过不了的人竟然要写书,简直不识好歹。面对这些冷嘲热讽,蒲松龄并不在意,他还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书房里:“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以此来鞭策自己。

蒲松龄站在门口的时候,看着大道上南来北往的人,不禁想:“正所谓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唱本戏。如今我一个人写书着实费力,要是能向大伙借点力,不是更好吗?”

打定主意之后,蒲松龄就将柜子里翻腾出来的几件用不着的衣裳拿去当了,并用当得的钱换回五斗绿豆。他将家里的炕席揭下来铺在门口的两棵老柳树下,并将一口缸安置在旁边,里面倒进几锅绿豆汤,还往里头扔了一把瓢。如果走路的人累了、乏了,可以停下来,坐在席子上歇歇脚,舀碗绿豆汤解渴,只是这些人歇脚的时候,都得讲一段稀罕事给他听听。到了晚上,他就在昏暗的油灯下整理白天听到的故事。正如蒲松龄所说:“苦心人,天不负。”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努力,穷尽一生精力,他终于完成了《聊斋志异》一书,全书共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启示】此事例印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不仅仅是靠个人的聪明才智,而更主要是靠“业精于勤”。特别是具有创新价值的作品,一定是在僵化的科举考试之外出现的。

 

(摘录自陈杰思著:《毅》,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