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案例

“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

日期:2021-07-06

查看次数:403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

 

公元627年,为了能够到印度“求法”,27岁的玄奘离开了唐都长安。1300年前,交通还是相当落后,而中国和印度之间有喜马拉雅山阻隔,要想通过陆路到达印度,就必须经过甘肃、新疆,越过帕米尔高原,绕过中亚、西亚。玄奘并不认识路,他在一望无际且渺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只能循着骆驼和马匹的粪便摸索前进。

他曾立下“不到印度,决不东退一步”的誓言,为了履行自己的誓言,他必须忍受“热风如火”、“寒风如刀”、“口渴难熬”的困苦,但他却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四年之后,他经过西域诸国,终于到达那烂陀寺——当时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学术中心,跟随当时寺院住持戒贤法师习经。经过不懈的努力,玄奘成为那烂陀寺的十大法师之一。

在印度留学13年之后,玄奘终于成为名震四方的佛门高僧。公元645年,他带着收集到的650余部佛经,玄奘踏上了返乡之路。玄奘西游,行程数万里。回到长安之后,玄奘向唐太宗表示了自己愿意献身佛经翻译事业的决心,从此勤奋译注19年,共译出佛经1335卷,且译文准确,文采斐然。

鉴真法师受到日本天皇所派荣睿、普照两位僧人的邀请,东渡到日本传授佛法。得知法师应邀的消息之后,有人曾劝阻他说:“要从茫茫的大海东渡到日本,实在是太危险了,还是不要去了。”而鉴真法师却坚定地说:“只要能让佛法得到弘扬,哪怕是牺牲自己的性命,也没有什么可惜的!”

可是,那个时候船只毕竟还十分简陋,要想孤舟东渡,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一次东渡在742年,以失败告终。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都因遭遇暴风和官方的阻拦,还是没有成功。第四次东渡,海上风狂浪大,险象环生,在船上只能吃生米,喝咸水。由于积劳成疾,63岁的鉴真法师因此而双目失明,第五次东渡还是没有成功。

然而信念坚定的鉴真法师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反而勇往直前。在753年,他第六次东渡。这一次,他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航程,终于到达了日本九州南部的秋妻屋浦。

鉴真法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鉴真东渡之后,不仅将中国的佛学带到了日本,还带去了中国的医学、刺绣、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珍品。

【启示】此事例印证:“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玄奘、鉴真从利益与权势之网中跳出来,生起弘法之愿,战胜一切困难,终获成功。

 

(摘录自陈杰思著:《毅》,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