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案例

孔子学而不厌

日期:2021-07-06

查看次数:388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孔子学而不厌

 

在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母亲带着他迁居到了曲阜城里的阙里,从此过上了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的清苦日子。

为了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孔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帮母亲做一些家务,或者是替人家放牛放羊,甚至去做吹鼓手。很不幸,孔子的母亲还是在他17岁的时候病死了。过了两年,孔子结了婚,第二年还生了一个儿子。为了能够养活自己的妻儿,他不得不向外谋求工作,充当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成田”,以此来维持全家的生活。

坎坷的生活经历让他失去了进入官学读书的机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奋力拼搏的决心。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15岁的时候,他就确立了学习的志向,尽管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走自学之路。

正所谓“周礼尽在鲁矣”,孔子自幼生长的鲁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从小生活在这种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里,他耳濡目染,深受影响。做游戏的时候,他就“常陈俎豆,设礼容”。为了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孔子常常不远千里跑到外地求师。他曾风尘仆仆地赶到洛邑,向管理东周王室文献的大思想家老子请教各种关于古代礼制的问题。

除了向有学问的人请教,为了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孔子常常会做广泛的社会调查。公元前513年,也就是鲁昭公十九年的时候,孔子第一次参加鲁国的祭祀大典。当他进入周公旦的太庙时,对每件事都要仔细询问,直到弄明白为止。为此有人就嘲笑他:“谁说这个人懂礼?怎么每件事都要问来问去的?”孔子回答说:“不懂就问,这才合乎礼!”

孔子晚年特别喜欢读《周易》。由于《周易》的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反复研读,甚至多次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然而即使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他说要是能让自己多活几年,那么他一定能更好地理解《周易》的文字和内容。“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正是后人用来赞颂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的。

孔子曾评价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他病重的时候,其弟子商瞿曾为他卜了一卦,推测出他将会在中午日挂中天的时候去世。然而孔子却说道:“取书来,比至日中何事乎?”

好古敏求、学而不厌的孔子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一名博古通今的伟大思想家。他不仅精通古代的文化典籍和文物制度,还编订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启示】 此事例印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有弘道济世之宏愿,由此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终生奋斗不息。

 

(摘录自陈杰思著:《毅》,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