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案例

包青天

日期:2021-07-01

查看次数:369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包青天

 

包拯字希仁,谥号文正。他是北宋时期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在宋仁宗天圣年间考中了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开封知府、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枢密副使等。包拯为官清正廉洁,执法严峻,是难得的清官。

包拯上朝议事办事十分果断、刚毅,他在朝中,以至于当时的贵戚宦官都不敢任意妄为,甚至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吓得胆战心惊。京中百姓们却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他的大名,大家都尊敬他、爱戴他,将其亲切地称为“包待制”。当时京城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就是说那些通贿请托的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有阎罗包老在那里守着。

按照北宋旧制,打官司的人是不能被允许直接进入庭堂的。为了能为有冤屈的人申冤平反,包拯打破旧制,允许他们直接进入大堂。当时内朝中有些官员的族人,依仗权势侵占惠民河道,修建台榭苑囿,以至于河流淤塞不通。恰在这时,京师之中发大水,包拯下令拆除这些权贵所修建的园榭。有些权贵为了替自己贪占河道辩护,甚至还拿着地契去找包拯理论。包拯查明真相后,立即上表弹劾这些不法分子,将他们全部绳之以法。

包拯为人性格刚直,务求敦厚。他嫉恶如仇,却又推崇忠恕宽容。与人相处,也不会苟且附会,更不会为了取悦别人,假意为之。他平时并没有什么私人书信来往,就连故人和亲友也都差不多断了联系。虽然身处富贵,但包拯的衣物、饮食都和当初做老百姓一样。

有一年,包拯过60大寿,为了不让一生的清白毁于一旦,他让儿子包贵等人在自己生日那天站在门口拒礼。不料,包拯收到的第一份礼物竟然是当朝皇帝所赠。眼见送礼的老太监都到了门口,而且执意要求面见包拯,令其接旨受礼。这可把包贵难住了,如果不收皇帝的礼物,那就等同于抗旨。可收吧,自己的父亲有言在先。包贵想了想,最终还是请老太监在纸上写明送礼的缘由,自己送到父亲那里,请示之后再做决定。于是老太监提起笔,在纸上写了这样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贵命人将诗呈报给父亲之后,没过多久,那张红纸条就被传回来,只是原诗下面多了四句话:“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老太监一看,顿时无语,只能带上礼物和红纸条去向皇帝交差。

包拯为官多年,一直是廉洁奉公。他曾在端州担任知州,当地盛产一种名叫“端砚”的名砚,是被作为贡品进奉到朝廷之中。历任官员一直都会在进贡数额之外加征数倍,并用所得去贿赂权贵。然而包拯离任时,连一方砚台都没带走。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诗中言明治身的根本在于“清心”,处世的要诀是“直道”。树干如果是笔直而细小的,日后一定能长成栋梁。百炼的纯钢,不能将其做成弯曲的钩子。

包拯还在家中倡廉戒贪。他曾写下一部《家训》,说道:“如果日后子孙中有人身居高位却犯下贪赃枉法之事的,生前不准回家乡,就连死后也不准葬入祖坟。如果不听从我的劝诫,不能继承我的遗志,那么这样的人也算不上是我的子孙。我现在将这一家训刻在石头上,树在堂屋东边的墙壁上,以此昭告后世子孙。”

包公性格刚毅,态度严肃认真,既不苟合,也不随从,执法如山,不徇私情,是一个廉洁奉公之人,后人称之为“包青天”。

【启示】此事例印证:“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则无欲,平则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备矣,然后可以理人。”包公先做到了清廉、公正、刚毅,光明磊落,才有足够的威势制服邪恶之人。

 

(摘录自陈杰思著:《廉》,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