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案例

尽忠与尽孝

日期:2021-07-01

查看次数:777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尽忠与尽孝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反映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孝道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特殊情况下,确实难于忠孝两全,历史上为尽忠而无法尽孝的例子很多。但对于孝道观念非常强烈的中国古人来说。如果父母去世之后,以效忠朝廷为借口而不回家“丁忧”,会受人诟病。

明朝的时候,太祖朱元璋刚登上皇位之后,就定了这样一条规定:允许文武百官在家中父母长辈去世之后火速奔丧。也就是说,在得知家中长辈去世的消息之后,官员们可以不进行工作的交接,将手头的工作放下之后就直接奔丧,就算工作出了问题也不需要这个人负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仕途顺利的时候,听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但他以朝廷为重,不回去奔丧。这件事被人们知道之后,立刻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斥责张居正贪恋权势,于德行有亏。就连他的学生和他提拔任用的官员,也开始联名反对他。这个原本权倾一时的朝廷重臣,一时间竟成了众矢之的。

曾国藩自幼聪明好学,一心希望日后能有所成就,光耀门楣。后来果然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被选为翰林,最终当上大官。年轻时候的曾国藩一直对自己严格要求,从二十九岁开始到他病逝的前一年,每天都坚持写修身日记,三十三年从未间断。

咸丰八年的时候,曾国藩率领湘军在三河之役中遭遇惨败。这次失败,使得他失去了弟弟曾国华和李续宾等将帅。弟弟的死更是让他痛不欲生,也使他对家族未来的情况十分担忧,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几个弟弟,决心与他们同心协力挽回家族的命运。

在信中,曾国藩告诫弟弟,要想重振家运,必须做到“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孝”这个字一直是其书信中所强调的主题,更是曾国藩一生身体力行的事。

在道光年间,时任翰林院修补的曾国藩还只是一个天天为生计发愁的穷京官。尽管自己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可他还是常常会托人将阿胶补品千里迢迢地带给远在湖南的父母尽孝。有一次,他得知自己的母亲患上牙疾,可收到的家书,却没有说到这件事情。于是,他在回信中特地强调,下次来信一定要将详细的病情告诉自己。

母亲过世之后,曾国藩哀痛欲绝。为了能尽快回家奔丧,曾国藩脱下官服之后立刻换上孝服,只带着一名仆人就赶回家。刚进家门,曾国藩就跪在母亲的灵前,痛哭不已。当曾国藩忙着给母亲寻找墓地的时候,皇帝的诏书却下来了。咸丰帝要求曾国藩立即出山效力朝廷。接到谕旨之后,曾国藩立即写了一道奏章,请求咸丰帝能给他三年的时间为母亲按制守孝。直到后来,他的至交好友郭嵩焘再三劝说,他才答应给母亲办完丧事以后就出山。临行之前,曾国藩再三叮嘱自己的弟弟,让他们为母守孝。直到后来,身居高位的曾国藩还一直为不能为母守孝而深感遗憾。

除了对亲生父母尽孝,曾国藩对养母也十分孝顺。养母去世之后,他曾亲自为养母写了一副挽联:“一饭尚铭恩,况曾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即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以此来寄托对养母的怀念和哀思。

【启示】此事例印证:“忠孝,恩义,一理也。不忠则非孝,无恩则无义,并行而不相悖。”在一般情况下,忠孝是可以两全的。张居正舍孝而尽忠,遭到众人攻击。曾国藩既尽忠也尽孝,受人推崇。

 

(摘录自陈杰思著:《孝》,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