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案例

林则徐利国之行

日期:2021-06-29

查看次数:404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林则徐利国之行

 

林则徐(1785-1850年),其字少穆,福建侯宫(今福州市)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作为“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领导了禁烟运动,并指挥抗英斗争,均取得了胜利,是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同时,他还负责编译了以《四洲志》为主的外文书籍和资料,开启了近代中国学习和研究西方先进知识文化的风气,更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最初,林则徐在嘉靖十六年(1811)参加会试,被朝廷赐予进士之位,同时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走上他的为官之路。

道光十七年(1837年)七月,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他看到英国人输入的鸦片渐渐成为危害中国的一大问题,便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在呈给朝廷的奏章中,他强调禁烟应该“法当从严”,如果任由鸦片泛滥而不管,那么再过几十年,中国就再也没有能抵御外敌的军队,更没有充作军饷的钱粮了。

当时,道光帝对于是否禁烟,一直举棋不定。而林则徐的一道奏章,让他深刻认识到严禁鸦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于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林则徐被封为钦差大臣,同时节制广东水师,到广东查办禁烟事宜。

经过两个月的风雨兼程,林则徐终于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月十日到达广州。一到目的地,林则徐就马不停蹄地为禁烟运动做准备。三月十九日,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人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外国鸦片贩子在规定期限内交出其所藏鸦片,同时要求商船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林则徐当众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查禁鸦片期间,林则徐还在自己的府衙中写下一副对联以明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六月三日,林则徐带领下属在虎门销毁收缴到的鸦片。鸦片数量惊人,历时二十三天才将所有鸦片销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这场由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个伟大胜利。

由于鸦片贸易利润巨大,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这一罪恶的贸易方式,并试图再次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市场,然而中国政府禁烟的决心却让英国人屡吃闭门羹,于是他们蓄谋用武力侵略中国。最后,鸦片战争爆发了,定海很快失陷,道光帝赶紧派琦善前往广州坐镇。在与英国侵略者的谈判中,由于受到对方的威逼利诱,琦善竟然擅自在英方的《穿鼻条约》上签字,同意割让香港给英国,并赔偿其烟价损失六百万元。

这一条约丧权辱国,引得全国上下骂声一片。而琦善却将这一后果归咎于林则徐,认为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才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最后,禁烟抗英有功的林则徐却遭到投降派的诬陷,被道光皇帝革去了官职,并发配到了新疆伊犁。然而满怀赤子之心的林则徐并没有因为个人命运的坎坷而抱怨,反而始终心怀百姓,心怀天下。他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的时候,为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后来,林则徐经过扬州,在那里遇到了自己的好朋友魏源。魏源也是一个学识渊博、心怀天下的人,林则徐就将《四洲志》等有关资料交给了他。魏源根据这些资料又编写出了《海国图志》一书,并在书中概括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

几番跋涉之后,林则徐终于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一月九日到达新疆伊犁。此时的林则徐虽然年事已高,且身体虚弱,但他却坚持“西域遍行三百万”,从伊犁出发,走遍新疆的各个地方,并到南疆的八个城进行实地勘察。这一勘察,加深了他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在其翻译的资料中,林则徐发现了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使他形成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让他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

道光二十五年(1842年),林则徐被朝廷重新起用,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

【启示】此事例印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不但有其言,而且有其行。

(摘录自陈杰思著:《忠》,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