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国学著作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著作 > 中华义理

目录 序言

日期:2021-06-26

查看次数:861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目录序言

 

第一章  天道与人道

(点击此处进入第一章目录)

第一节〓元道

第二节〓天:人类生存的宏大境域

第三节〓依据天道〓建立人道

第四节〓〓论

第五节〓体〓

第六节〓象数论

第七节〓中国古代宇宙观及其人学印证

第八节〓宇宙生命

 

第二章〓真理与义理

(点击此处进入第二章)

 

第一节〓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

第二节〓真理

第三节〓真理、价值与义理

第四节〓体证主体与体证客体

第五节〓体证

第六节〓体证与认知

第七节〓知行

第八节〓体证语言与认知语言

 

 

第三章〓物态生命

(点击此处进入第三章)

 

第一节〓物态生命

第二节〓利欲与义理

第三节〓中华生态伦理

 

第四章〓心灵生命

(点击此处进入第四章)

 

第一节〓心灵生命

第二节〓心象

第三节〓心灵境界

第四节〓善性

第五节〓良知

 

第五章〓主体修养

(点击此处进入第五章)

 

第一节〓仁爱

第二节〓忠孝

第三节〓和谐

第四节〓善美

第五节〓修养之道

 

第六章〓社会治理

(点击此处进入第六章)

 

第一节〓法治

第二节〓礼治

第三节〓文治

第四节〓德治

第五节〓中华传统文化

第六节〓中华农耕文明与西方工商文明

 

序〓〓言

 

 

              

 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义理。中华义理是中华传统精神 价值体系,这是由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人文精神、生存智慧、人生哲学、民族精神、价值 观念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本书致力于将中华义理建设成为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建设成为一门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 本书挖掘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这一精神宝库,面对当代人类共同境遇和生存难题,肩负着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同当代社会存在的基本问题结合起 来,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存在形态和实践与践行方式。本书确立中华义理独特的 概念和中华义理独有的方法,探索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将中华传统文化的隐性结构 转变为显性结构,避免用西方文化来曲解中华文化的倾向,复现中华文化之本来面目。

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去除传统文化的糟粕,已是我们的共识。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辨 别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真正地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人民中间发扬 光大,并且把传统文化的糟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清除出去。不能是只有思想认识,没有 实际行动。

传统文化的精华有这两大个部分:一为中华义理,一为中华传统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 ,诸如中医、书法、国画、民族音乐、民族戏曲、古典诗文、武术、中华民俗、中华人文礼 教、中华工艺等。前者是内在精神,是灵魂;后者则是载体,是表现形式。探寻中华义理, 才能唤回中华文化的灵魂,承接中华民族的文化慧命,使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种具体形态获得 充实的内蕴。

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地球终成为人类的美丽的物质家园。中华民族历代圣贤和广大民众,以 数千年的心血和智慧,构筑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在我们美丽的物质家园遭到破坏之时,中华 民族的精神家园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践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由于丧失了人们的信念的支 撑,大量流失。而传统文化的糟粕在失去了传统文化精华之“药”的克治之后,在人们的本能需要和功利要求的驱动之下,长期顽固地存在着。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废墟上,我们要做 的工作,确切地说不是继承,而是复兴和重建。历史已告诉我们,在摧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 废墟上引进西方文化,其结果只能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糟粕与西方文化垃圾的合流。只有在 重建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同西方优秀文化在高层次上的对话 与交流。这是当代中国建设先进文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人格的成长,仅仅靠教育学、心理学提供的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能够充实于人的心 灵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将中华传统的精神价值体系内化于自己, 就转化为自己的人格。不能期望通过课堂获得一些道德知识就可以完成道德修养。 传统的精神价值体系通过文化经典、教育、践行者、民间话语体系、民俗民风、各种文 化形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器物等渠道熏陶人,内化于人,才能形成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

一个民族的道德观的形成,就象地下大溶洞的形成过程一样,要经过千万年的历史过程。离 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基础,道德建设永远不可能成功。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